“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路径
2020-11-26王广财
李 媛,王广财,胡 雨
(三江学院法商学院,江苏 南京210012)
一、 引言
传统图书馆曾是阅读者最青睐的阅读场所,在发挥其固有功能的同时还起到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参与大众文化生活和进行社会教化的作用。现如今,在诸多高校都会设立校内图书馆供师生阅览和查找参考文献,不仅为学生拓展知识储备和提高思想内涵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来源。但是,在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图书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对于信息更新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图书馆现有的运营模式才能被更多读者所接受。基于此,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如何转型发展事关传统图书馆的存亡,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
二、 传统图书馆运营存在问题
(一)图书馆分布不均衡
传统的图书馆大多分布在高校供校内师生共用,而社会上的传统图书馆数量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分布在各个省市的文化区域中心,而且社会上的大多数传统图书馆内书籍资料的收藏量以及书籍数据内容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需求。以南京市的图书馆分布为例,除去南京58 所高校的校内图书馆之外,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分布只有几个区是单独设置一个区图书馆,其余都是零散分布的公共图书馆,比如金陵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晓书馆和南京市江北新区图书馆等等,它们的馆藏量参差不齐,书籍资源的侧重也各有所不同,其中位于玄武区的南京图书馆规模较为宏大,是中国第三大图书馆、亚洲第四大图书馆,同时也是隶属于江苏省文化厅的国家一级图书馆,馆藏总量超过1200 册,南京图书馆的历史脉搏悠久,资源丰富且极有研究价值,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积淀,南京图书馆顺理成章地成了南京的地标建筑之一。从资料显示的情况来看,根据高校教学层次的不同,教育资源也会有偏差,比如大部分的985 院校馆内藏书量一般在440 万册至980 万册,普通本科院校的藏书量一般在200 万册左右,如此分布不均的现状也导致资源的配置变得更加不均衡、不全面,资源出现了偏差必然导致教育出现盲区。
(二)运营模式陈旧
传统图书馆目前面临的无法逃避的难题就是运营模式陈旧。传统图书馆想要顺应信息化、数据化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投入一些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但这些应用只是将之前人工基础上的业务转化为机械化的自助,包括图书检索系统、图书纠错系统和图书馆占座系统等。而数字化图书馆真正需要数据化的其实是图书馆的根本——图书信息资源。传统图书馆发展至今,在整体结构上已经做出了很多的优化。例如先锋书店将图书阅览、书籍售卖和休闲娱乐三位融于一体,依靠别具一格的装修和兜售情怀的获利途径,致力于打造一个读者的第三空间。近年来先锋书店不仅成了诸多文艺青年的聚集之地,还搭建了一座可供开放探讨和分享的公共性平台,可谓是传统图书馆在结构框架打乱重组后,得到新生。传统图书馆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需要不断找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保留传统的根基固然是好事,但一味地继承传统只会把自己逼向死胡同,这是一个无创新即倒退的时代,传统图书馆在其原有借阅书籍功能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服务属性就是这个时代赋予它的“进化使命”。
(三)人力资源老龄化现象突出
传统图书馆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也没有很好的表现,一是简单化的重复性工作浪费了图书管理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与读者交接的服务过程中出错概率显著增大,容易导致读者不好的服务体验。过多的人工操作调整书籍位置也是导致藏书破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图书馆员队伍缺少专业性的人才,更缺乏专业性的培训,难以引入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人才,仅有少数的国家一级图书馆会注重专业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大多数的图书馆成了大众潜意识里养老的好地方,老龄化也逐渐成为图书馆行业一个尖锐的难题,老龄化严重的现象代表着馆员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这将无法适应数字化信息服务的要求,从而直接导致大多数传统图书馆无法主动地去发挥信息化、数字化的利器。
(四)数字化图书馆呼之欲出
传统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数字信息化图书馆的推出可谓呼之欲出、迫在眉睫。在数字化、信息化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信息的形式和种类越来越丰富,传统机制下的图书馆显然无法满足这些条件,于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发展出了不少数字图书馆,但是各图书馆之间没有联合,导致这些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形成了数据孤岛,无法真正适应读者的需求、适应当下的社会形势。当一个新事物产生时必然会面临争议、停滞不前的困境,数字化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的整体结构优化重组,在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建设的进程中,技术层面需要持续高火力跟进,书籍资源本就浩如烟海、无法估量,海量的数据成本需要更加强有力的存储能力来支持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建设。
三、 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打造“复合型文化空间”
传统图书馆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免费看书、借书、还书的地方。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愿意一边喝杯咖啡一边享受书香氛围的爱书人士变得越来越少。随着互联网教育学习平台的兴起,图书馆作为一个人自我提升最佳场所的地位在不断降低。因此,图书馆急需扩充业务内容,扩大营业范围,努力打造一个复合型的文化空间。
图书馆通过对空间结构的调整可以细化出安静阅读区、讨论区、教学区、活动区、休闲区等。安静阅读区用于满足读者想要进行细致深入的阅读需求,讨论区可以开放给想要一起讨论书籍或者进行学术交流的人使用,教学区为有自我提升要求并且希望有指导教师帮助的人提供一个教学空间,活动区专门用来举行一些主题活动或者读者讲座等,休闲区是一个集餐饮、玩乐、休息于一体的放松空间。打造复合型文化空间可以朝场景变革、超链接、跨界融合、多业态发展等方向探索。场景变革是吸引受众、聚合读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图书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主题活动,比如诗词大会、作者讲座、读者会谈等,营造特色化的场景,消减读者心中对其特有的古板、严肃的形象,使其成为一个休闲文化中心。传统图书馆的营业模式单一,给读者带来的学习体验较差,为了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图书馆可以与教育培训机构等进行合作,进行线下教学,也可以与餐饮行业合作,满足读者的吃喝需求,让时间紧张的客户可以在图书馆内进行高效率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图书馆+文创”“图书馆+电子产品”的链接。图书馆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学习场所,其本身还可以兼具休闲、艺术、文创等元素,打造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空间。图书馆除了进行线下经营还可以进行线上经营,关于线上经营将在下一部分做具体阐述。
(二)构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系统
互联网时代,文献资源数字化是必然趋势,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的集散地,如果能够乘上“互联网+”的东风,对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将起到重大作用。传统图书馆也曾尝试过建立数字化书库,但是由于各实体图书馆之间缺少联系,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导致各实体图书馆建立的数字化书库具有明显的数据孤岛问题,无法满足读者对阅读不同书籍的需求。对此,图书馆界可以通过建立联盟馆、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系统来实现这一目标。图书馆界通过建立联盟馆的方式可以实现书籍的统一管理,数据资源的实时共享,打破数据孤岛的局限,同时通过联盟馆的建立也可以实现对各实体图书馆书籍的集中管理,避免线下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图书馆文献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就是在联盟馆的基础上将各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转为数字文献并通过公众号或者App 的形式推送给读者,使更多的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阅读书籍、进行学习,同时满足读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系统在读者进行有意识的选择阅读时将会收集读者的阅读信息,进而分析出读者的阅读爱好和阅读习惯,之后便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书籍或最新业界信息的智能推送。图书馆文献资源开放共享系统除了给读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外,还可以进行数据分析,提供专利检索、信息存储等服务。专利检索即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系统拥有大量的专利成果、学术研究等的数据信息,可以对专利侵权问题进行严密的防范。
(三)建立多样化消费形式
传统图书馆的运营内容以免费为主,但是现如今免费对人们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弱。现代人的生活观、消费观已经从关注价格转变为关注价值。也就是说,在如今的社会情形下,图书馆想要抓住顾客的心已经不能再用免费作为主要的吸引条件,而应该致力于提高图书馆的参观、学习价值。
为了实现价值的提升,传统图书馆需要提供更多高品质、有吸引力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势必无法完全免费地提供给读者。图书馆从以前的免费开放模式转为付费开放模式也必然会使图书馆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图书馆可以施行多元化消费形式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既可以保留原来的阅读等免费项目,又可以增加一些定制的消费型项目,比如:课程培训、专利检索、私人信息管理存储等。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的使用免费或者收费的产品或服务。实行多样化消费形式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但可以保留传统图书馆的免费借还书的经营内容,避免客户产生厌恶心理,还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图书馆的整体舒适度和便利度,提升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价值。建立多样化的消费模式为图书馆新形象的建设,以及未来业务模式的转变等提供了重要支撑,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 结语
人类的生活方式已经悄无声息地被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互联网+”的诞生使各行各业形成了跨界融合的潮流,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以及体现,传统图书馆致力于营造文化氛围,使读者沉浸在文化的熏陶中。“互联网+”的实施为传统图书馆在转型的过程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维方式,从纸质书籍到电子书籍两个方面,全面拓展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由于大多数图书馆受自身场地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已经认识到需要加强自身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打造新型业态。因此,国内的许多图书馆在尝试“互联网+”模式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充分开放思路,建立全新的适合图书馆的应用架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图书馆在转型期间做到稳步运行。“互联网+图书馆”的融合发展必须摆脱来自传统式思维的束缚,也是传统图书馆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必经之路,它将互联网的创新与图书馆相结合,改变图书馆原本固有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载体,同时可以使用互联网提供的跨区域的公共电子文献,减少因为空间而产生的影响,让图书馆的公共资源可以被及时利用。图书馆在各个模式下的探索性实践,离模式的全面形成距离仍然很远,但是,随着信息和智能技术等的发展,智慧图书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当下的图书馆需要尽快融入互联网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