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延安精神研究综述
2020-11-26赵爽
赵 爽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200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指出,延安精神“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并强调“要继续挖掘延安精神这个宝藏”[1]。此后近十年,国内学术界围绕着延安精神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进行阐释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延安精神不仅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和革命传统的精华,而且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鲜明的实践指向,对党的各项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系统梳理近十年延安精神的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促进今后延安精神的理论研究,也能够提供实践参考,使延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向前发展、实现梦想的精神力量。
一、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研究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十三年艰苦卓绝、坚贞不挠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及作风,涵盖了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2002年江泽民到延安视察时将延安精神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①,受到理论界的认可并基本形成共识。关于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多种不同的表述,范围有所区别。
精神核心说。学者们普遍认同延安精神内涵中存在着核心要素,但对于核心的具体内容存在争议。朱佳木认为延安精神从本质上讲并非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而是特指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形成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联系群众等作风,核心在于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2]。薛延飞、王东维认为,延安精神的核心在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3]。刘明越认为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群众路线,适当的群众动员有助于克服物质上的困难,以实现社会改造的目标,这不仅是中国革命制胜的法宝,也对延安精神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4]。
要素构成说。高军认为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规律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晶,其内涵主要由“四种精神、两条路线”构成。四种精神主要指献身真理、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两条路线则是指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切为人民的群众路线[5]。金鑫认为延安精神的内涵至少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以及勇担重负的骆驼精神,这共同构成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成为新时期凝聚党心民心以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驱动力[6]。
内在意蕴说。李转、杨洪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延安精神是在吸收中国革命经验和扬弃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主思想。延安精神的民主内涵可以从历史观、权力观和伦理观上进行分析,分别体现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其民主动力;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是其民主特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民主内核。研究在深入分析延安精神民主内涵的同时,也认识到延安精神的本质所在[7]。
原生形态说。谭虎娃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各种考验和艰难险阻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抗大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经过提炼和升华,最终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正是在总结和归纳这些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8]。
总体而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延安精神的具体内涵,加深了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虽然目前尚未对此形成较为统一的说法,但研究本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新时代,要进一步挖掘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可从党史研究出发,以详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进行阐释,或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进行时代化诠释。
二、延安精神的逻辑关系研究
近十年来,学者们在探究延安精神科学内涵的同时,也围绕着延安精神的逻辑关系开展深入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延安精神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一是“正反命题”论。石仲泉认为,如果将延安精神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源头视为正命题,那么全面从严治党是延安精神的当代版则可视为反命题,二者是可逆的。如成熟于延安时期的思想建党是当时党建理论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思想建党又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要义,两者之间既可正,又可反[9]。二是“逻辑相通”论。李后东认为,延安精神与全面从严治党间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即从生成逻辑上二者都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从理论逻辑上二者都着眼于党的先进性建设、从价值逻辑上二者都强调广泛的人民性。延安精神的产生发展与管党治党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新时代要从严治党必须从延安精神中寻求力量支持[10]。三是“压舱宝”论。蔡钊利认为,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具备独特的党性修养价值。在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延安精神这一压舱宝的作用,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思想和作风修养,以重塑党的精神风貌[11]。
延安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一是“融入”说。李莉认为,延安精神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将延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平台等途径不仅可以实现思政理论课的革新,也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延安精神[12]。二是“强化”说。梁艳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运用延安精神能够强化大学生思政工作并赋以新的内涵,具体表现在增强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从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适用性和有效性[13]。三是“启发”说。张军认为,延安精神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教学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延安精神从政治信念、民族情感和行为准则等方面既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养成,也能够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14]。
延安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一是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二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性。杜俊华、刘洪彪认为,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岩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延安精神进行了联系实际的发展[15]。二是延安精神和红船精神。李世坤认为,延安精神和红船精神都蕴含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但受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二者在精神内涵、思想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之处[16]。三是延安精神和梁家河精神。李汶珈认为,延安精神和梁家河精神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延安精神是源,是红色革命精神的成熟形态;梁家河精神是流,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时代体现;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17]。四是延安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大庆精神。刘晓华、闫立光认为,这三种精神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契合性,从思想基础、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上看,三者呈现出缘起、演进和传承的动态变化过程,体现出革命精神的延续性和创新性发展态势[18]。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一是“统一”说。李养民认为,要充分发挥延安精神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他提出二者在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上是统一的,在精神实质上是相互贯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延安精神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19]。二是“相融”说。王国银认为,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产物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二者的科学内涵具有相融相承性,从一定意义上看延安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思想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支持[20]。
从整体上看,延安精神的逻辑关系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展,学者们从党史党建角度出发,围绕着延安精神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但研究的内容仍有待进一步丰富,如延安精神作为重要精神力量,它和新时代中国梦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延安精神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延安精神与党内主题教育有怎样的契合点等等,这些都值得学者们关注,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三、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延安精神虽然是历史实践的产物,但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具有与时偕行的独特价值。研究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不仅是对延安时期革命历史记忆的传承和纪念,更适应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十年来学界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形成了一些颇有创见性的观点。
延安精神与党的作风建设。王亚杰指出,历史证明延安精神在解决党内问题上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新的历史方位下,延安精神在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培养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以及推进管党治党的首要任务上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1]。沈立江认为,要使延安精神真正体现其对当代中国的时代价值,必须从党员干部做起,培养先进的道德风范和积极的精神风貌,增强公仆情怀和宗旨观念,影响和引领人民群众自觉成为延安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2]。薛金慧认为,延安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以理想信念铸成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要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从延安精神中学习经验和总结教训,使其成为党员思想教育和信念培养的生动素材[23]。
延安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年亚贤指出,延安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延安精神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营造有利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在延安精神的指导和启示之下,高校学生能够知行合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塑造完善的人格[24]。马红娟指出,当前大学生受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观念中积极与消极因素并存,将延安精神贯穿于学生思政工作是时代的要求。通过延安精神来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接班人,能有效推动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25]。林国强认为,延安精神对高校学生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的养成意义重大,延安精神以号召大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激励大学生积极扎根基层、鞭策大学生形成自主的创业精神等来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主动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26]。
延安精神与西部地区发展。有学者认为,延安精神是陕西省构筑信仰、转变作风,奋力实现“三强一富一美”目标的力量源泉。延安精神构建了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大力推进陕西省的科学发展,并转变党员干部作风,为西部强省的建设提供有力保证[27]。徐新荣指出,当前延安的发展遭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要突破困境,必须坚持用延安精神发展和建设延安,以实现追赶超越的目标。通过继承延安精神,给精神补足“钙”,以实现延安的新发展[28]。马朝琦认为,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它有力彰显了陕西追赶超越的新形象,陕西要走一条发挥地区特色、发扬红色基因的道路,离不开延安精神的支持。弘扬延安精神,彰显了陕西人民发愤图强的创业热情、为民奉献的价值取向和尽职乐业的行为规范,为陕西的发展争取了广泛支持和有利条件[29]。
此外,学界还有学者从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学风建设等角度来阐述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由于所关切议题的差异,研究所持的观点也不甚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延安精神当代价值的深入挖掘仍有其现实性和必要性,如何推进延安精神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课题,如何进一步论证延安精神的新时代光芒等有待学者们进行关注和探讨。
四、延安精神的弘扬路径研究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红色资源,其最根本的价值是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精神力量。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年来,学者们立足于实践,结合时代背景,详细探讨了弘扬延安精神的具体路径。
文化教育视角。张本正、刘强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弘扬延安精神,培养文化自信和自觉,无论遇到什么挑战,都把弘扬延安精神视为神圣的责任和使命;要与时俱进地弘扬延安精神,将延安精神寓于先进文化建设中去,并根据先进文化建设的新趋势,使延安精神焕发新的生命力;要树立延安精神的榜样践行者,通过理论教育和现身示范,保持延安精神的忘我品质和昂扬斗志,从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30]。刘丽馨认为,军队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必须从思想教育上着手,强化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理想信念,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通过树立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作风,锻造恪尽职守和一心奉献的敬业精神来进一步传承和践行延安精神[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李蓉认为,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笔珍贵的财富。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离不开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坚持,这是延安精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赖以存在的力量源泉。他强调要加强学习延安精神的实质和科学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把延安精神作为团结奋进、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32]。刘力波认为弘扬延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有利于延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传统精神的升华构成了延安精神的主体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成果的毛泽东思想是延安精神的理论基础,从而大大推动了延安精神的传承。而延安精神的弘扬又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提供动力支撑[33]。
新时代视角。王逢博认为,延安精神是党中央在延安形成的好思想、好作风,新时代必须要弘扬延安精神。要在学习并掌握延安精神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坚守信仰理想,加强党风建设,提升创新水平,为科学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34]。管桂翠强调,新时代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应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不仅有助于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锻造政治品格,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创新式发展[35]。于贵平认为,延安精神的内涵与共产党人的价值具有内在一致性,与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相契合。因此,新时代要弘扬延安精神,必须要认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保持优良的作风,努力克服“四种危险”,切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3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从严治党应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他指出,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要紧抓党员的理想信念不松懈,培养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坚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新时代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准确把握弘扬路径,不仅是执政党思想和作风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践指向。
五、延安精神的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观点和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到近十年来学界对延安精神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总体而言,还有待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第一,加强延安精神的生成逻辑和传播路径研究。目前学者的研究较多聚焦于延安精神的具体内涵及内容上,而对于延安精神的生成过程遵循什么样的内在逻辑,最初的延安精神与当下所理解的延安精神有何异同,延安精神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最终生成等议题的探讨比较少,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恰恰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延安精神的传播手段和路径研究,借助网络新媒体等载体来增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延安精神的传播渠道。广大干部群众只有理解和领悟延安精神精髓,才能真正做好延安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第二,深化延安精神与其它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虽然近十年来已经产生出一批使用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的成果,但是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延安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相比较,除了具有一脉相承性外,还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共性和个性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的探索。因此,研究者要与从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等革命精神研究的学者们加强合作,开展相关的专题探讨,将延安精神的研究放到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革命精神的大背景中,拓宽延安精神研究的空间和视域。
第三,丰富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关系研究。近十年当中,有关中国共产党人与延安精神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他们的研究对象多为毛泽东。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伟大创造,关注共产党人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等等,深入挖掘共产党人和延安精神的关系,从思想上和实践上讲清楚延安精神的先进性是如何在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为当代中国人学习和理解延安精神提供了生动的教学素材。
第四,推进延安精神研究成果的创新运用和转化。对延安精神的研究最终落脚点是要发挥延安精神资政育人的作用,用精神的力量指导具体实践,因此,新时期要促进延安精神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要将延安精神研究成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以青少年和党政干部为主要对象,创造性地运用一些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来宣传延安精神,寓教于乐,让延安精神和延安红色文化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进入头脑。要拓展研究视野,深化对延安的红色资源研究,为延安精神的宣传教育提供媒介和载体,通过展现延安时期的艰难岁月,让延安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凝聚人心、贡献力量。
注释:
① 江泽民将延安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