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对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思路
2020-11-26副教授
黄 星 副教授
(1.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2.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冷链物流在促进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冷链物流迅猛发展,带动农产品流通业发展。农产品如果没有冷链物流在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低温控制,极易出现损害和腐蚀,这会造成农户和消费者的损失,对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业技术。冷链物流是一种特殊性的物流服务,其技术复杂相比于一般物流更具专业性。我国的冷链物流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水产品、畜产品、果蔬及花卉为代表,冷链物流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其在物流产业中占比不断增加,其产业价值和地位也不断凸显。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收入逐年攀升,2018年创收高达2886亿元。冷链物流的出现带动了农产品流通,促进了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体系建立,其在效应溢出、产业边界、附加值衍生、服务延伸、价值链延展、业态细分等方面呈现出良好态势,从而通过释放服务供给能量推动农产品流通的转型升级。
冷链物流加速产销一体化,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功能升级。冷链物流能够更好的把农产品供应链与终端市场紧密联系,其带动了运输、加工、信息、信贷和销售等农村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生产与消费的直接碰撞,使生鲜产品的市场定制化服务成为现实。农产品产地采摘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及仓储等环节的冷链需求,打通了从生产到市场的“最先一公里”,其促使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园区及中介形成互动式的协作链。而冷链物流的“最先一公里”又能满足消费升级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要,其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从而使消费者能够轻松便捷地买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出现加速了产销一体化,并丰富了农产品流通业功能。
冷链新技术应用,助推行业升级。制冷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推动了冷链物流业的发展,进而改变整个流通业模式。目前,发达国家制冷技术已进入由氨或二氧化碳制冷的环保阶段,其先进的产地预冷加工、全程温控与追溯、智能化、环保制冷技术已成为冷链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常态。美国、日本等国已基本实现田间采后预冷至消费者冰箱的全链条冷链物流管理、全程无缝式冷链管理。冷链服务越来越标准化,其不断推动着农产品流通业向高质量、专业化升级。
冷链物流促进农产品流通业主体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随着冷链物流兴起,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多业态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已经形成,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冷链物流把生产、流通、批发、零售等各环节链接成整体,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业主体转型升级。冷链物流以城市配送型为主导,其运营模式多元化,有仓储型、运输型、城市配送型、供应链型等多种模式。与此同时,随着农产品电商等新兴渠道的增长,其推动了农产品个性化流通服务新模式产生。批发市场作为生鲜农产品主要供应环节正在发生改变,产地直供、农超对接,农产品流通将会形成基地、运输、配送仓作业、配送等纵向一体化的全程冷链流通模式,对此农产品流通渠道将更加丰富。
冷链物流的多元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冷链物流的跨界发展势必形成多元化,多元化必然走向网络化,进而实现规模发展。冷链物流技术能够保证网络发挥实效,其能够使流通企业降本增效、升级转型。另外,冷链物流只有向集约化发展,才能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冷链物流在生产、采购、配送、销售等环节不断延伸,拓展了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其中,冷藏设备制造及技术支持属于产业链上游,具较强技术壁垒,其行业集中度较高,多元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趋势明显;中游则主要为运输及仓储环节,这一环节企业数量较多,经营规模较小,集中度有待发展;而在下游环节中,农产品冷链物流应用占比过半,其中运输环节所产生的价值最高。在整个产业链中,冷链物流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到终端市场构成功能网链,最终促进农产品流通转型升级。
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制约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
冷链体系不完善制约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首先,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是衡量冷链物流发展成效的关键指标。美国等西方国家设施水平最高,已构建了完善的从产地到终端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冷藏运输车、冷藏库、专用仓库数量不足。2018年我国生鲜产品为14.5亿吨,冷链物流仓储规模仅4700多万吨,占比不足2%。从冷链应用率看,日美西欧达85%,我国只有19%;从冷藏保温车占货运车比例看,德国为3%,我国仅0.3%,我国现有设施普遍陈旧老化,能耗高、效能低,约90%肉类、80%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存在“断链”现象;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冷链体系发展较好,基础设施完善,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产地冷链物流服务匮乏。其次,冷链物流的市场机制运行不畅。在销售环节,我国70%的农产品仍然依靠批发市场,其销售渠道单一,且产地与批发市场冷藏设施缺失,这导致了流通环节断链,冷链物流发展受阻。另外,虽然我国生鲜电商发展迅速,但其市场渗透率不足,带动作用有限,从而制约了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
农产品冷链物流成本高阻碍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冷链物流具有系统性、协调性、成本高、技术含量高、复杂性等特点。庞大的供应链系统,涵盖了冷链流通加工,冷链仓储,冷链运输,冷链配送等环节,各环节间的衔接将直接影响物品质量,进而影响物流成本。冷链物流居高不下的成本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各行业发展的最大痛点。从生产到消费,流通成本几乎占终端销售价格的2/3。从产业链看,高成本主要体现在中下游的冷链仓储和流通环节,如全程温控、制冷、保温、温湿度检测、信息系统等;冷链物流的最终质量取决于流通时间、储藏温度和产品本身的耐储藏性。因此冷链物流的投入需求大且技术要求高,这加大了物流成本,而因设备或技术问题造成的损耗也会增加流通成本。虽然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旺盛,但由于投入成本巨大,众多企业对冷链物流投资谨慎,且积极性不高。
标准化程度低导致农产品流通业经营效率低下。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基础。由于我国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在运输、储藏、包装等温控要求与服务技术条件的标准不一,其使得农产品品质存在问题,这制约了冷链物流业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全程低温保存技术不过关,行业准入门槛低,设备陈旧,这导致了冷链流通效率低、运输损耗高。另外,冷链物流在我国缺乏法律制度的约束,至今我国没有出台统一的冷链物流法规,各地方依据其发展实情制定临时性规定,使标准执行只具有地区要求。同时,地区间的不同规定成为冷链物流体系化发展的桎梏。从国外经验看,美国制定了农产品冷链物流操作标准和强制性规定,并建立了配套监督机制与惩罚措施,日本规定了食品在低温下流通的严格温度范围。而在我国尚未形成统一规定。
冷链物流行业集中度低弱化了农产品流通业市场竞争力。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缺乏有实力、信誉好、规范化的大批发商、代理商,其尚未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的农产品供应链条。我国流通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分散集中度低,这就造成了其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从百强企业收入占比看,虽然其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18年我国冷链物流前五位的企业收入仅占行业总收入的4.84%,前50位企业占比为行业总收入的12%。我国在冷链物流企业中小企业占大多数,其组织化及专业化程度都较低,冷链物流行业仍面临散、小、杂的分布格局。事实上,冷链物流业发展的突破点应集中于第三方冷链企业,但恰恰这种分散格局能够使第三方冷链企业处于发展滞后状态,考虑到前期技术要求和投入成本,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区域化、连锁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水平,而现代冷链物流发展必须满足综合性和个性化的服务要求,对此需要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
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问题导致农产品流通业仍处于初级状态。现阶段,我国能够影响农产品流通业发展,联结政府、农户、市场和消费者的农村信息网络尚未建立。由于信息网络平台的缺失,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不能准确、快速、顺畅地掌握和传递市场信息,其无法做到及时跟踪服务。我国大多数冷链物流缺乏覆盖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手段。同时,人才匮乏也是影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制约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冷链物流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创新商业模式,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业要摆脱传统物流经营思维,实现商业模式升级转型。对此要鼓励企业在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上向生产前端延伸,发挥冷链物流技术优势,强化产业链从生产到终端消费的整体功能,实现农产品流通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无缝转型,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品质。对此可依托专业合作社,建立产地农产品共同配送体系,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初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另外,要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构建市场与冷链物流共同配送联盟。创新企业运营组织模式,通过陆运、水运、空运的多联式结合,促进冷链物流企业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在流通渠道上,通过大力发展生鲜电商,打造集生产基地、冷链配送体系、生鲜连锁超市于一体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服务。
通过整合扩张,推进农产品流通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当前物流行业已进入整合阶段,流通集约化是流通业“十三五”发展的三大主攻方向之一,冷链物流作为一种新技术,其带来的市场效应使其更具扩张性,而物流业本身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带来的市场渗透性更强。为强化农产品流通业整体竞争力,经营主体由小而散必然走向整合,资本驱动加速行业并购重组,冷链物流也要资源优化,从而向具有经济实力和运营能力强的大型集团转型。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化冷藏库和大容量长途冷藏运输车辆,加快发展适合农户使用的微型冷库和小容量短途冷藏运输车。面向农产品生产基地,要重点建设产地预冷设施、城配冷链终端推广等专项工程,加快建设集仓储、集配、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型冷链物流园区,引导物流园区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另外,要推广冷藏车进行干线运输,提高城市配送新能源冷藏车应用比例,提升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引入智能化自动分选线、多温区立体冷库、标准化移动式冷库、可追溯冷藏车等先进设施设备,提升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强化冷链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促进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加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全程定位跟踪和温度监控服务水平,推进冷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实现订单处理、运输仓储、城市配送等环节有效对接,促进资源优化和业务协同。当前国内已出现一批跨界布局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同时二级市场上的农产品流通企业也在积极推进线上线下产业转型升级。对这些企业在冷链物流、仓储存放等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要做到高效率运转,通过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公共平台,促进转型升级。
通过冷链物流标准化制定,促进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政府应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准则、相关标准及操作规范,贯穿全物流链,如行业准入、农产品运输温度、卫生标准等。同时,要制定全程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规程,以提高行业门槛,实现市场优胜劣汰及供应链全程控制。其次,要加强对冷链物流标准的执行监管,保障标准充分发挥作用。要严格冷藏保温车辆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装备专业化,鼓励使用多温层冷藏车、冷藏集装箱、冷藏厢式半挂车、低温保温容器等标准化设备。最后,要对冷链物流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明确对冷藏保温车辆及其温控、制冷设备等的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并纳入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验,确保温控、制冷设备性能合格。
增进区域交流合作,有序推进农产品流通业国际化。全球经济时代,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实现农产品贸易互联互通,流通业是重要的战略前沿。冷链物流企业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对此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冷藏温控、设施设备等实体技术,依托“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以地缘优势为起点和基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贸易,真正能够发挥冷链及时性与鲜活性,加强品质品牌建设,增强市场实力,进而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业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