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实践机会 落实劳动教育

2020-11-26江桂珍

成才之路 2020年29期
关键词:劳动岗位技能

江桂珍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中心小学,广东 东莞 52377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并且要求其成为教育的一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融入社会发展,融入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有道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阶段是孩子求知欲最旺盛、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住这个黄金阶段,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获得最好的效果。对孩子实施劳动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年龄阶段设计不同的任务式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接受劳动教育。对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劳动认知,培养学生初步的劳动能力,让学生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对于高年级学段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亲身参与劳动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学校应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实施主题式教学。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其所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探讨。

一、创设校园劳动岗位,培养学生服务意识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级设置各种劳动服务岗位,引导学生选择岗位,并明确岗位责任要求,做到“人人有岗”,定期检查、评测。学生在校园劳动实践活动中,可以体验各种劳动的复杂性、琐碎性和重要性,体验教师及员工工作的辛苦,懂得要尊重老师、门卫、园艺工人、清洁工人的辛勤付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学校基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一年级至六年级设置各式各样的劳动岗位,做到班班有劳动岗位,人人参与校园劳动,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校园劳动的内容包括各班的卫生包干区域,以及关闭教室的门窗、关闭电灯和风扇、浇花、管理班级图书角、值日生日常检查工作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岗位,为学校师生提供劳动服务。学校、班级应对各个岗位的服务质量定期进行评比,并树立榜样,号召大家学习。

二、创设自主劳动机会,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它非常凝练、具体地向学生提出了生活环境和学习用品整理的要求。这些要求都需要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实现。学生劳动教育观的培养首先在于习惯的养成,如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情学着做。教师可采取“训练指导——检查评比——形成习惯”的方式,督促学生自主劳动,逐渐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在家里,学生要做好个人卫生清洁,如洗脸、刷牙、洗澡、修剪指甲、穿鞋袜、整理书桌和卧具,主动学习择菜、洗菜、收拾碗筷、擦抹桌椅、洗涤餐具、洗衣服等。学校开设日常生活技能、个人卫生技能、学校生活技能,以及烹饪、毛织、插花、手工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学校还开设了充满现代气息的生活技能课程,如手机使用、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自助取款、STEAM 课程和创客课程等。

三、创设种植劳动基地,培养学生劳动能力

学校开设种植劳动课程,利用校园围墙旁边的长条形杂草空地,开辟出一块种植园地,并将其分配给全校24 个班级,让24 个班级的学生分片管理,自主种植各种水果和蔬菜,如香瓜、西红柿、萝卜、茄子、辣椒、大蒜、韭菜、黄瓜、豆角、花生、番薯等。在种植过程中,教师一边指导学生劳作,一边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并做好观察记录,以磨炼学生的意志。通过参与种植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开垦荒地、播种、拔草、浇水、施肥和收获果实的全过程,领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在种植劳动中,学生能够观察作物的生长过程,感受作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品尝果蔬的甘甜美味,在充分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获得“蔬果满园新,皆为亲手种”的美妙感受。有学生感慨地说:“我没想到经过这么多天的劳动和等待,桌上才有一小盘蔬菜,我再也不会挑食了。”还有学生说:“我们这么多人种一小块地都觉得要累趴了,农民伯伯长年累月、年复一年地种植大片的农作物,那该多辛苦呀!我太佩服他们了。”也有学生说:“劳动时觉得很累,但看着自己亲手种的作物长得这么漂亮,吃着自己种的瓜果蔬菜,觉得非常美味,别提多开心啦!”听了同学们的议论,笔者说道:“是呀,劳动创造一切。辛勤的付出自有美好的回报。土地、大自然就是这样的慷慨大方。”

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的同时,会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也会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与成就感。在劳动和享受的过程中,学生对劳动的情感和态度慢慢发生着改变,在劳动中再也不拈轻怕重、嫌脏怕苦,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得热火朝天。

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服务精神,让学生感知劳动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劳动意识,而这种服务意识和技能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不断强化。学校应该努力创设为社区、为社会服务的实践平台,让劳动教育走出家庭,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笔者所在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每个寒暑假都参加志愿者活动,并发放志愿者劳动服务卡,要求登记志愿工作的时间、地点、劳动时长和相关的评议等。志愿服务的内容包括导购、垃圾分类宣传、交通协助、图书馆图书管理等。学校还利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利用“3·12”植树节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植树、绿化劳动;利用“学雷锋日”开展“学雷锋,见行动,做好人好事”活动;利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帮助果农采摘荔枝,学做窑焗番薯,学磨豆浆。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劳动,可以学习各种劳动、生活技能,形成服务意识,对劳动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学生劳动内驱力

劳动精神往往能够在各行各业的劳模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如掏粪工人时传祥、“当代雷锋”郭明义等劳动模范都反映出时代精神,映照出高贵的个人品格。学校可以挖掘身边的素材、发现身边的人物,如环卫工人、建筑工人、执勤保安等立足于劳动岗位的优秀人物,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让他们现身说法,为学生开讲座,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感情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设计合适的主题活动非常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充分感受、体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劳动动机。在参与各项劳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快乐,形成内驱力,坚定自信心,克服困难,努力达成事先设定的目标。

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不断深化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可以提升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一定是真知识,在实践中形成的劳动技能一定是真本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趣、有用、有意义的劳动,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猜你喜欢

劳动岗位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画唇技能轻松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