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之有道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探研

2020-11-26徐银银

成才之路 2020年29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

徐银银

(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级中学,江苏 如东 226412)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就要设置有效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展开思考,探究相关问题。然而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零碎,不具有连续性,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也无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思考怎样设计合理的问题,合理展开调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相关问题。

一、联系生活,调动体验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还处于表层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这样,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体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状况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会更深刻,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比如,教学“自我新形象”这一内容时,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体验。首先,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大家对自己了解吗?请尝试用几句话写下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写完后交给老师,老师分别读出学生写的内容,并让大家猜一猜写的是谁。有的学生发现:“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谦恭礼貌的人,但大家却不这么认为呢?”教师说道:“让我们了解一下你在同学心中的形象吧!”然后让其他同学写下对该学生的评价,要求用具体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该学生读到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发现:“我说话的时候总是抢白别人,让别人觉得我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我之前怎么没有注意到呢?”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能正视自己了吗?能否描述一下真实的自己?并思考一下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以及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如此,既能调动学生的体验,又能提升教学效果。

和“满堂灌”教学方式相比,教师提出合理的问题,能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调动内心体验并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讲述、学生倾听的授课状态,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的体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在情境化的问题引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得到激发,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让学生始终沉浸在特定情境中,教师要尝试提出连环性的问题,将情境与情境之间进行有效衔接,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比如,教学“同学·朋友”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创设相应情境,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要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难吗?其实大家只要真心相待,就一定能找到朋友。”接着,鼓励学生展开模拟交友活动,说说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展开自由交流。在交流中,有相同兴趣的学生便自主聚集在一起,形成“朋友圈”,并针对某话题展开深入交流。这时,教师再次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交流和思考:“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假如想和朋友一起出游,决定目的地时若出现不同意见,该怎样处理?当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该怎么做?”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对如何与朋友相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小组讨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讨论和思考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所讨论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让学生有更加清晰的认知。这样,就能创造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更好地学习。

三、形成矛盾,深化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不可避免会出现思想矛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自主解决矛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活动、演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不断深化学生的思维。比如,学习“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这一内容时,学生之间的观点出现矛盾。有的学生认为:“上网会荒废学习。”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如果从来不上网,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你是没有上过网,若是上过了,就会知道上网很有趣。”“可是上网会影响学习,我宁愿多看书。”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考学生是否应该上网,上网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又会带来什么问题,应该怎样上网等。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上网有助于学习,但是不能看不健康的东西或玩游戏,否则会影响学习。”最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上网,健康地进行网络交往呢?”学生们讨论后,教师再加以总结。这样,学生的思考就不再片面,思维也更加深入。

组织学生解决矛盾时,教师要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展开思考。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在逐步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树立自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掌握由浅入深的思考方式,学会逐步深入地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讲究梯度,循序渐进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置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进行解答。在提问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并适当地进行分类,然后结合学生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比如,教学“财产留给谁”这一内容时,让学生马上掌握关于遗产继承的法律概念及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等,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梯度教学的方法,将知识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谁了解关于遗产继承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循序渐进地帮助所有学生都掌握这一知识。

教师在设置梯度性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问题。教师所展现的问题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合理高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展开学习,让学生层层递进地展开探究,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