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如何有效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的探讨
2020-11-26李卉
李 卉
一、企业财务分析概述
企业财务分析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是评价企业经营状况,预测财务趋势,辅助企业经营运行的重要工具。财务报表指标分析是目前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他附表为依据,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进行指标分析,通过各种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资产结构、债务结构、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状况进行阐述。
二、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
高效、准确的财务分析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作用。财务分析的角度及深入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决策的客观性及全面性。
(一)财务分析可控制企业经营风险
财务分析不仅限于每期经营结束后的经营分析,也包括对新投资项目提前作出的投资分析,还包括资金方面的融资分析等。这些财务预测分析,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效指引并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财务分析可加强企业全面内控管理
全面、完善的财务分析框架体系,亦能提高企业的全面内控管理水平。例如,通过财务成本精细化分析,找出成本关键点,根据财务数据判断关键点的设置及行为是否合理,从而改进企业生产的环节设置等企业管理行为。
(三)财务分析可为企业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财务分析是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根据主要业务产品获利能力、产品的市场份额等财务专项指标的分析,看出实际经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偏差程度,从而调整经营业务等企业管理行为。
三、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不足
(一)分析指标设置不合理
现有的财务分析以指标分析为主要方法,根据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对财务数据进行阐述。一般以财务报表项目数据为基础,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比率情况。
例如,考虑存货占用资金因素的速动比率偿债指标,是扣除存货后的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但其中的坏账因素、预付账款的实际性质等因素,是否可作为偿债能力的基数进行计算?在长期偿债能力的计算中,以负债除以权益的结果进行判断,这其中权益的性质是否均为有效资产?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个重要指标,现阶段的主要分析指标,同样存在指标获取的固有思维模式。例如,销售利润率为利润总额除以销售收入,此比率结果是否能作为企业经营产品的依据,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其中,非经常性的收入占比情况、相关成本配比情况等,均不能全面、准确地评判经营性盈利能力。类似指标因素设置不合理,现财务指标分析的固定计算方法较为保守。
(二)分析方式的局限性
首先,现在很多财务指标分析均采取历史同期、环比等比较分析方法,对不同经营、生产环境产生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此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对不可比项目数据容易产生误导性分析。
其次,企业是在社会、行业的大环境中立足、发展的。因此,需要对发展环境有敏锐的洞察、预测能力。其中,财务的预测分析能力至关重要。现阶段,财务人员及财务工作方向对行业及生产经营环境的关注程度有所欠缺,埋头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数财务分析形成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现在,不顾将来”的模式。财务人员只关注自己报表数据,对大环境欠缺分析预测能力。这样不但降低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会影响对自身在行业环境中的处境的判断,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同行业企业的对标财务分析是重要工具之一。但现阶段,对标企业财务数据的获取途径有限,数据的准确度及内涵事项因素的取得均存在局限性。
(三)重财务数据体现,流于形式,缺少业务处理指导的实用性
第一,财务数据分析多以已经发生的数据为出发点,经历了财务核算、报表出具等环节,财务分析结果呈现时,分析的事项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财务分析对已发生的事项,不具有控制条件。
第二,现在大多数企业财务分析直接对管理层进行出具和汇报,很少对业务部门出具、解释及沟通。导致具体的业务部门很难从财务口径了解业务事项的经济体现,也无法从相关角度实施和控制。各个独立部门“闭门造车”,容易出现业务环节浪费或不匹配等现象。
(四)缺少价值链精细化分析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经济效益是产品价值链各个环节相互作用创造的价值。财务数据分析一般只注重与财务相关的指标数据,并以企业全面经营效益为基础数据,进行全局性分析。但欠缺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深入延展及各环节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这样的财务分析弱化了与业务之间的关联性。
四、财务分析有效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的策略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起着重要作用。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主要的工作内容,通过分析,找出问题,为下一期的经营和管理决策指明方向。财务分析工作如何有效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必须转变传统的财务工作理念,用专业性眼光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达到有效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目标。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转变财务工作的理念
第一,提高财务工作质量。财务人员要深入业务领域,提高自身业财融合的能力,有效同经营管理层、各具体业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协同工作。这是在企业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层能够加大对财务工作及财务分析的有效应用。
第二,转变财务工作理念。要由传统的财务核算、体现历史数据为主要工作内容,向财务管理、财务事前介入的观念转变。传统财务工作主要为日常核算工作,现在专业财务信息化系统及自动化办公系统水平的提高,将财务人员从基础手工工作中解放了出来。所以,财务人员应转变思路,提高业财融合能力,树立财务管理理念。以往财务数据主要对历史事件进行经济阐述,现在应通过财务分析的预测能力、侧重方向、分析方式、产生的结论等要素,对经济事项进行事前介入,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
(二)由原有财务指标分析转变为经营决策数据梳理
首先,财务分析应通过相关财务数据,对经营业务数据进行深入应用。如产品成本分析,应延伸至供应商各项数据分析,对供应商的市场、供应商的经营能力进行分析,并借此直接影响对供应商的选择及原料采购价格。生产过程中的费用因素,也应采取动因分析法,了解费用产生的经济业务动因,深入环节,找到控制点,有效指导费用控制内容。
其次,现代企业人工成本是企业的主要成本之一,财务分析应对产品人员配比情况、人员薪酬定位等情况进行深入解读,规避因人工浪费导致的成本增加。
最后,对于收入指标的分析,除了盈利能力、产品利润率等财务数据的分析,还应通过财务数据延展其背后的销售事项,对产品的市场环境、客户定位、特定客户的经营情况等进行分析,协助产品的销售。
同样的分析思维,也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
(三)避免视角局限性、分析表面化,拓展产品价值链分析要素
财务管理和企业价值链管理的结合,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是财务管理深入企业管理的重要反映。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财务分析,有效明确产品各环节的价值作用,充分利用财务分析数据,鉴别出哪些作业可以产生价值的,哪些作业产生价值的作用不大或哪些作业无用,找出企业管理的关键点,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优势,从而发挥优势,有效提升企业价值。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各项作业活动,同时还会拓展到上下游作业链分析,这就需要避免视角的局限性,开阔横向及纵向视野,深入环节进行梳理分析。
(四)提高分析数据对业务部门的可用性,由事后分析导向事前介入
现在的财务数据一般进行事后分析,每月或季度常规财务分析根据财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文字,并呈现给管理层,缺少对业务部门及办事人员的直接反馈。管理层筛选出业务内容,想纠正的时候,往往事情已经是过去式,而业务人员对偏差的经济活动则并不知情。
“阿米巴”经营理念,强调单位时间效益核算,强化以企业内部单个部门、单个组织为单位的利润中心思维,计算出划分的每个利润中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财务分析直接对接、服务于利润中心,使财务分析的作用在每个经济业务环节得到发挥。从传统的事后统计,导向事前环节,使每个利润环节及业务人员都能了解自己所产生的收益和费用,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
(五)提高行业分析能力,大环境洞察能力
企业是在国内、国际大的社会环境当中生存、发展的。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管理、经营预测的重要依据,必须对相关社会、行业的外部因素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自身在行业及社会中的角色,判断用户需求,更好地认识自己,判断企业自身的优缺点,并进行改善,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还要根据分析的产业形势、用户需求等,积极有效地制定应对市场的经营决策,有效抵御经营风险。取得相关数据及有效分析需要以企业内部管理为前提条件,经营管理层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内部功能定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等因素均会影响分析水平。
(六)结合实际工作,开阔综合性分析视野
要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事项,深刻体会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决策参考依据的重要性。财务人员应转变传统观念,以财务数据为基础深入业务环节,作出专业化、精细化,具有服务、指导作用的财务分析。现以企业的一项财务分析,反映综合视角下财务分析的实用性。
企业为北京地区燃气生产供应企业,其主要产品为液化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用于民用及商业燃气供应,业务存在季节性供应特点。市场经济形势导致上、下游市场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020年市场出现了非常规性变化,需要进行相应的经营调整及企业预算调整,有效应对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生产经营价值。
财务部结合市场部等业务部门的有效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经营部门根据下游市场供需情况进行分析,下游客户因为市场环境变化,产品需求量减少,本年销售量必然下降,预算指标需进行同步调整。故在销售水平降低的情况下,需要有效调整企业的运营成本结构,保证企业利润额的实现。以产品特点及企业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为基础,需要调整产品的生产量。现在企业的生产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自己的生产中心生产,一部分从上游企业直接购入。对于减少产量之后的调整,如何生产能实现价值、效益的最大化,需要财务部进行相应的分析工作。
就本企业生产调整的需要,财务制定了三套分析方案。一是将生产中心及外购方式根据账面归集的历史成本进行直接数据测算分析,得出外购方式成本较高,故企业应采取直接生产的方式加大利润空间。二是财务分析考虑到,固定成本对现有模式不具有影响性的因素,只考虑根据产量发生变化的成本项目,并将可变项目进行精细化动因分析,将共性费用进行合理分摊或剔除,得出直接外购优于自行生产的结论。三是根据经营性业务财务分析,更深一步进行论证分析。考虑到人力部门、运输部门等其他业务部门的业务情况,进行了业务情况分析,得出第三套财务分析数据。本年度由于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劳派工等平时作为变动成本的项目,本年并不会根据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采取一种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另一种方式的一部分成本会照常发生,并不会因停产而减少,运输车辆及人员部分成本不会因停运而减少。同时,需要深入市场预测分析,根据本年度外购LNG(液化天然气)液的国际经济趋势,分析外购成本。根据原料的供货特点,自行生产原材料为管道气,根据国家调控、北京发改委定价方针等政策影响,测算出原料采购成本,再考虑各维度因素,得出外购优于自行生产的产品生产模式。但根据企业的行业地位、企业功能性定位等综合性因素,以及年底冬供时期的价格预测及供应量的预测,对生产中心停产时间进行了分析性确定,分析出最优停产时间,并结合具体业务部门对生产中心停产期间的设备维护、功能性调整等运营事项进行了具体预算指标分解调整,对本年度经营数据作了更为准确的预测。
以上财务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支持。财务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多维度、高水平的分析性工作,企业经营决策层的重视,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深入企业经营业务的能力,获得、预测外部数据情况的综合能力,以及打破固有分析框架,结合实际业务搭建新型框架的创新能力,都将影响财务分析的水平和价值。财务分析人员必须打破以上壁垒,作出有效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财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