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业财融合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11-26干芸
干芸
(华能江苏清洁能源分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一、国有企业推进业财融合的重要性
(一)业财融合的概念
业财融合指的是在企业内部资源存在限制的条件下,财务人员既能执掌企业的财务情况,同时又能够理解企业的运作状况,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财务从业人员在管理企业会计工作的同时,服务于企业的核心业务部门。传统的财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企业的事件发生后,进行财务数据的核算和财务出纳的监督。而如今,他们能够从企业财务数据的角度对相关业务的开展事前预测和事中分析,并向具体的业务部门提出建议,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全局性。
(二)国有企业推进业财融合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实施业财融合,通过一系列方式收集汇总、分析相关经济信息,将财务管理工作从事后的核算转变为事中的管控乃至于事前计划制定,通过对经营业务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建议甚至控制,持续改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的背景下,财务部门掌握了全面分析企业发展状况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其能够有效地预测企业发展。它为管理者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来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企业经营、发展等相关情况,使企业决策层根据企业业务活动情况,更好地挖掘企业经营、市场发展的潜力,同时为决策者提供高效的平台来配置和使用企业的资源,促使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市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2.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实施业财融合后,各部门间的“各自为政”的局面被打通,财务人员对业务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它能够让财务管理从单纯地进行事后核算,逐渐转向业务前端。财务人员能进行事前预测,更好的发挥财务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其有助于业务人员及时掌控部门业绩完成情况,而不是一味地埋头干活,通过信息互通让业务部门更好地了解各项指标的关系,准确寻找到完成业绩考核的发力点,处理好资源调配、安全、成本、效益、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
3.有助于防范经营风险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的应用推广,企业决策的及时性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实施业财融合后,财务部门能够更加紧密的和业务部门进行合作。这样一来,整个公司的协调性就能得以提升,公司的决策者能够更加及时的发现风险,并且去规避它,未来可能的财务风险能够得以有效防控。
二、国有企业业财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业财融合模式正逐步推广至各类企业,很多国有企业也凭借这种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使得业财融合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作用。
(一)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对数据的需求不匹配
随着大数据科技的发展,数据的获取渠道逐渐拓宽。数据的多样性、精确性决定了一组数据的质量,进而决定这组数据对于决策的有效性。事实上,精确而及时的信息能够有效助力企业正确决策。然而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对于数据的需求不同,导致其最终输出的数据格式,乃至种类有所区别。因此,业务部门很难利用财务部门所提供的数据,反之亦然。
(二)财务数据存在滞后性
传统财务工作的特点是针对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价,而这往往发生在经济活动结束后。然而开展各项业务,战略决策依赖于财务数据的及时性,财务报表的滞后性使得企业无法抓住最佳决策时间。
(三)业务与财务部门关联不够密切
历史上看,财务部门的工作和业务部门的工作关联度较小,财务部门往往在业务部门执行完相应的经济活动后进行数据的清点与统计。因此,财务人员很少能够充分理解业务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进而,由于缺乏具体的业务经验,财务人员分析的结果报告晦涩难懂,和企业的业务部门工作关联度不够充分,这类结果报告往往难以为业务人员所用。
三、国有企业业财融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业财融合过程中部门之间无法充分协调
业财融合,顾名思义,需要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但是现实问题是这两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尽如人意,这是由于工作重心的差异导致。财务部门的视角往往放置于企业的现金流,成本,净利润等财务指标,而业务部门追求的是部门效益,业绩的大幅增长。基于这层关系,当业务部门向财务部门提供相关的经济指标时,往往会增加业绩相关指标的权重,而降低甚至忽视其余权重,这样一来,财务部门并不能有效、客观地获取业务部门的真实状况,风险控制也因此出现偏差。
(二)业财融合过程缺乏制度保障
业财融合作为部门之间合作的重要环节,需要公司制定特定的规章制度来适应。事实上,由于企业对业财融合缺乏足够的经验,如何制定科学而合理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在企业间达成统一的共识,企业的规章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如下:
1.工作流程不科学
部分企业仅仅停留于业财融合的口号上,并不是基于业财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因此,在业财融合的过程中,两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站在业务部门的角度,规章中不规定其反馈信息的时间,站在财务部门的角度,规章也不规定其分析和预测工作的具体时间要求。长此以往,拖延工作等不良后果由此产生。
2.责任追究不清晰
业财融合的前提下,责任追究需要明确到具体的部门。但是事实上,很多企业没有在制度、规定中明确财务和业务两个部门的相关责任和义务。这样一来,问题难以追究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员工,企业的决策效果也因此有所局限。
3.企业监管不完善
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全新的监管体系,进行部门之间协同合作的监管工作。但是很多企业没能成功构建针对性的监督管理体系。这会导致问题发生时,工作人员不清楚问题的约束以及如何去处理对应问题,更多的员工主观能动性会下降。因此,业财融合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受到局限。
(三)缺乏业财融合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业财融合的最终效果,依赖于财务管理部门以及业务部门相关人才队伍的质量。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下,企业缺乏对于财务,业务部门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的足够重视。企业并没有针对业财融合的大环境,进一步培训相关的从业者,让其有更好的知识储备进行相关的工作。除此之外,企业缺少对于人员招聘的高标准、严要求,聘请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财融合的优势难以真正发挥。
四、完善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如果业财融合过程中部门之间无法充分协调,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因此企业应当有效促进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程度,增加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会议频次,让两者充分了解彼此的工作流程、工作状态,并且基于公司的整体利益,共同制定今后的工作计划等相关要求,这为业财融合效率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改革现有的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作为衡量员工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能够很好地激励、引导员工进行相应的工作。为提升业财融合效率,企业应加强综合性的绩效考核。在全新的考核方式中,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对于业财融合流程的贡献可集成为一个全新的指标,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其在业财融合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也能间接激励员工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给相关部门。
(二)完善业财融合规章制度
企业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层面为业财融合提供坚实保障。因此,企业需要做到:一是企业应当明文规定业财融合中财务部门的工作流程,企业管理层应该充分和财务部门、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业财融合模式下,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需求和工作状态。根据客观情况敲定关键时间节点,确保财务部门能够按时、按质提供报告供企业决策。二是明文规定业财融合过程中责任划分。企业管理层应当明文规定具体的部门乃至具体的岗位拥有哪些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在业财融合的流程中。这样一来,企业能够做到业财融合发生问题时,第一时间责任到人,这样能间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果,从而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制度保障。三是管理层面要建立全新的监督管理体系。业财融合需要全新的管理监督体系。企业应当构建针对业财融合的全新管理体系,增设业财融合相关监管部门,专人专岗进行业财融合环节的督查指导。同时撰写工作手册,明确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为监管人员的工作提供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保障业财融合的效果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三)培养满足业财融合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业财融合作为企业工作的全新流程,需要一班优秀人马进行领航工作。这些人才有利于企业财管工作的高效开展。为此,企业要提高招聘门槛,企业需要提升招聘门槛和要求,提升对于招聘人员的学历要求,强化笔试、面试占招聘流程的比重,选人力争宁缺毋滥,选取特别优秀的特异性人才进行相关岗位的任职。同时,企业应强化企业现有员工的人员培训,邀请业财融合专家,积极开展系列论坛与讲座,优化老员工的知识体系,让其充分做好准备以应对业财融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工作流程变化。
五、结束语
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传统财务已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业财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势在必行,提升对其的重视程度,将大大有利于国有企业业绩的提升,实现全方位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