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械事故风险因素分析和安全管理探讨
2020-11-26赵玉梅
赵玉梅
四川国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四川攀枝花 617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行业保持蒸蒸日上的态势,特别是制造行业发展尤为迅速,而在制造行业中,起重机械是必不可少的机械设备。起重机械属于特种设备,其使用环境比较复杂,涉及范围广,危险性大,极易发生事故。起重机械事故涉及人员较多,呈群体化、大型化特征,事故类型集中,后果严重。因此,人们要加强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与检测,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起重机械操作和相关人员的安全,减少起重机械事故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 起重机隐患的主要体现
1.1 运动的多维性
具有长距离运输能力的起重机械与其他固定式机器的区别在于,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使用多种机构的组合来进行处理以及装卸过程,并且通常必须将其整体移动。起重机的三维空间的运动以及起重机的每个不同的结构都有大量的运动部件,它们具有变速,不同的运动,不同的形状和复杂的结构的特点,因此容易出现升降机的危险[1]。
1.2 作业的范围大
起重设备的数量通常比普通设备大得多,高于施工人群和其他设备设施。在搬运货物和提升机器期间,工作区域逐渐增加,由于机器的全部或一部分在范围内移动,因此很容易增加危险影响的范围。
1.3 起重机械作业困难
由于其工作的独特性而吊装的产品也是不同的形式。每个产品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起重机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我们都知道该机器基本上是在户外运行,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限制起重设备的范围,例如建筑工地上的照明条件和天气条件等因素。
1.4 搬运货物的高势能
起重机,特别是大型建筑起重机,通常具有从几吨到几十吨不等的负载,具有大质量,高位置和高势能。
2 起重机械重大事故原因分析
2.1 金属结构及零件有缺陷或损坏
(1)起重机体积庞大,危险性高,无论运行与否均应做好安全警示,但有的额定载重量标牌设置的并不明显,有的停运后未及时切断总电源并进行交接班记录,机械运动机构与周围设施、建筑以及输电线路未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甚至有的起重机轨道松动,压板也不完善。
(2)由于受力构件多为金属材料,要求其力学性能满足作业要求,但有的连接焊缝存在裂纹,高强度螺栓不仅性能等级标识和防松措施缺失,而且有的已经呈松动状态,开口销要么缺失要么用铁丝代替,受力构件断面的有效厚度也明显降低。
(3)有的主要部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钢丝绳扭结、断丝断股,绳夹固定方向不对,压板螺栓未防松,有的吊钩存在补焊情况甚至防脱钩失效等[2]。
2.2 起重机位置布置不当,施工组织不合理
一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前期考虑不周,致使起重机位置布置不合理,多台起重机之间相互干涉,因而造成钢结构相互碰撞变形,引发事故。二是很多起重机投入使用后,相邻建筑物施工进度较快,超过起重机的工作高度,或者起重机未及时附着顶升,外墙防护脚手架高度超过起重机有效起升高度,因而吊重物与脚手架碰撞,造成高空坠物伤人。三是指挥人员未经过正式培训或是疏忽大意,指挥起重机歪拉斜吊重物,使吊臂产生横向弯矩,吊臂下弦杆局部屈服,从而导致折臂事故。四是工地组织指挥失误,使工程机械车辆如混凝土泵车与起重机发生剐蹭、碰撞。
2.3 操作不当,安全管理意识淡化
新形势下,起重机运行条件日趋复杂,安全隐患管理实践中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具体管理与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其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与考验。纵观当前起重机管理实际,普遍存在着安全意识淡化,安全管理方式方法陈旧保守等共性问题,制约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持续优化提升。同时,部分起重机司机操作技能不熟练,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起重机运行过程中盲目求快,导致违章操作行为发生,加之起重机本身、吊装附件等维护管理不及时,起重机运行风险加大。
3 起重机安全隐患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提升整体认知度
在当前起重机机械行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大力引导和发展起重机械制造行业,在行业建设的过程中,冶金行业、机械行业和建筑行业等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新型的管控背景下,必须提升工作人员的自身认识度,掌握起重机械行业的基本情况,掌握起重机器材的属性。在行业建设中需要立足当前实际管控情况,大力发展施工机械行业,只有合理进行产业的升级处理,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3]。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求不断推进建筑行业改革和发展,适当增加建设行业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社会化管理中,提升建筑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强化建筑施工机械行业的认知之后,关注其整体发展和进步,组织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之后,优化产业结构,对现有的布局进行调整,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
3.2 做好起重机械实时管控
首先,从起重机械设备的选择入手进行把关,明确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起重机械设备的具体要求,进而以此为目的,确定所需起重机械设备的相关参数,以求相应机械设备可以表现出较强胜任能力,尽量避免出现不匹配问题。在起重机械设备选择完成后,人们往往需要重点考虑后续实时管控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实时了解起重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根据操作人员的反馈信息和自身定期观察结果,评判是否存在明显异常,深入分析异常的产生机制,把握好具体根源,如此就可以采取相匹配的策略予以调整,促使起重机械始终维持最优运行效果,确保检修保养工作可以发挥应有价值。
3.3 加强维保工作的管理
起重机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隐患,加强日常使用过程中的维保工作对消除问题隐患及保障起重机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部分起重机的维保工作落实不到位,现场维保仅做表面工作、流于形式,例如在检验中发现维保结束时间很短的起重机,其标准节高强度连接螺栓松动,长此以往,将造成起重机的问题隐患不能及时发现、解决,导致起重机带病运转。故维保、使用单位应加强对维保工作的重视,监理单位应对维保工作进行监督,对于在维保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建立台账,便于统计、分析常见的安全隐患,以更好地对起重机进行管理。
3.4 积极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起重机安全隐患整治及安全管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安全管理工具更具选择性,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安全管理任务具备了更大可行性。因此,要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提高起重机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可构建起重机安全隐患排查与分析模型,将起重机复杂抽象的受力状况直观形象予以仿真模拟,精准掌握起重机相对薄弱的受力点位置,并予以有针对性地强化提升。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起重机历史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为优化后续安全管理效果提供基础参考。
3.5 切实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起重机安全管理制度应就上岗人员要求、岗位职责、操作规程、运维管理、检查周期、奖惩制度等内容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其中应重点细化安全操作规程,至少应涵盖危险源辨识:如大车行走、轨道断裂会砸伤人员,造成机械伤害,起吊重物时超载保护装置失效会带来起重伤害等;作业前:如开车前必须确认夹轨器、锚固装置是否松开,铁楔是否拿掉,电源、电压情况以及通讯是否正常等;作业中:如每班第一次起吊重物应先将其吊离原位置高约0.5m,随后放下重物检查制动器性能是否可靠,严格执行“十不吊”制度;作业后:为防止升至一定高度的吊钩因风力作用碰撞两侧门腿,需保证大小车停靠于指定位置,并将控制器手柄设于 “零” 位,并切断总电源后关闭门窗、做好记录,并夹紧夹轨器、锚固地锚等;应急处置措施:如运行期间出现故障时需立即停止作业,上报维修等待维修人员,禁止私自离开等;职业危害防范:如接触金属烟尘、粉尘的作业环境需设有除尘措施,接触噪声的作业人员需佩戴防声耳塞等劳保用品,并配备隔音、消声设施等[4]。
4 结语
起重机械运行过程中,安全至关重要,无论是技术施工还是施工管理都要实施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相关人员要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设备的协调,采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制度,对起重机等特殊设备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起重机运行的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