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之路》两个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

2020-11-26侯然然

现代英语 2020年20期
关键词:傅雷罗素译本

侯然然

一、 引言

在杨武能看来,文学翻译这一具有创造力的活动,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阅读者这一图形理念必不可少,而翻译家则处于这一模式的交叉点和枢纽。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要充分尊重所要求的翻译内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旨在达到翻译目标。其本质特征是译者的自觉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及其文化、审美创造性。 同一个文学作品在被不同译者进行翻译后就可能会呈现不同的解读和表达形式,而将文学翻译这一活动放在跨文化的角度下,译者主体性作用会被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

罗素因其哲学著作对人类伦理和道德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于1950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幸福之路》就是一本关于人应如何追求幸福的哲学散文,经翻译大家傅雷译入中国后受到极大欢迎。 近年来,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黄菡也重新翻译了这本著作,期望这个时代有更多人能在追寻幸福的路上遇见。 国内对《幸福之路》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傅雷译本的研究,而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傅雷译本和黄菡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从译本差异中挖掘出有利于翻译实践发展之处。

二、 译者主体性下的文本选择

(一)傅雷选择《幸福之路》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写道:童年时,我最爱的圣诗是“世界可厌,负载着我深重的罪孽”那一首。 孤独的童年,失去双亲的童年使得罗素对幸福极其渴望。而傅雷早年丧父,孩提时代也曾被母亲严格要求,苦闷的心情同样无法排解。 与罗素相似的人生经历促使傅雷对这部作品有着强烈的喜爱。 1942 年,傅雷翻译《幸福之路》也是希望那个时代下遭受苦难的人们能够看到人生的希望,中国能够早日找到出路,建立和平,安定和幸福的新社会。 就像他在《译者弁言》中谈道:“现实的枷锁加在每个人身上,大家都沉在苦恼的深渊里无法自拔;我们既不能鼓励每个人都成为革命家,也不能抑压每个人求生和求幸福的本能,那么如何在现存的重负之下挣扎出一颗自由与健全的心灵,去一尝人生的果实,岂非当前最迫切的问题?”

(二)黄菡选择《幸福之路》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听过”还不是“真知”,知行合一才是真知。 仅仅“听过”当然不足以让你“过好”,幸福不是“听来”的,是要行动“做出来”,黄菡在序言中这样说。 当今社会下,人们被车贷,房贷,生活成本提高等各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身心也遭受了各种各样的疾病,有很多人因患上抑郁症而选择自杀,从学生到职场人士,追寻幸福之路就此中断。 黄菡作为社会心理学博士,40岁开始从关注心理健康的角度开设以幸福为主题的讲座,以期为当代人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有所启示和启发。

三、 译者主体性下的翻译风格

不同的译者由于所处时代,所受教育,个人文学素养等的不同,会对同一作品给出自己的解读,会创作出不同的译作,有各自的翻译风格。

例1:This book is not addressed to the learned, or to those who regard a practical problem merely as something to be talked about. No profound philosophy or deep erudition will be found in the following pages.

傅译:这部书不是献给博学之士的,也不是给那般把实际问题作为谈助的人的。 在以下的篇章内,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

黄译:这本书并非写给专家的,或者那些没打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书里没什么博大精深的哲学洞见,仅仅汇集了一些我以为来自生活常识的观点。

例2:Boredom as a factor in human behaviour has received, in my opinion, far less attention than it deserves.

傅译:烦闷,以人类行为的一个因子而论,我觉得太不受人重视了。

黄译:在我看来,论及人类行为时,无聊这个要素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例1 是《幸福之路》这本书的序言部分,道出了罗素写本书的目的和读者对象,见解简洁但很深刻。 其中,英文中“the+adj.(v.-ed 形容词化)”表示的是“一类人”,傅雷将“the learned”译为“博学之士”,“as something to be talked about”译为“作为谈助”。 译文非常符合当时白话文形成时期的表达习惯,明晰流畅且地道。 在句式上保持了工整和对偶“不是……也不是……”“既无……也无……”,连着两个否定句式更精确地表达出了原作对于读者范围以及所述内容的限定。 在黄译中,可以发现该译文比较接近这个时期人们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表达,比如“专家”,是指在学术、科技等方面有专门研究或特长的人或者指学术上的某一家,而“the learned”在英语词典中解释为“having much knowledge”,所以为了有更大的受众群体,进行了读者更容易理解的译文解释。

例2 中罗素运用句型“sth as a factor in human behavior has received, in my opinion, far less attention than it deserves.”来强调了“boredom”这个因素在人类不幸福的原因中的重要性。 对于“boredom”这个词在英语词典中解释为了“the feeling of being wearied by dullness,tedious repetition”,被日日重复的行为或状态所侵扰的疲倦和厌烦,所以傅译的“烦闷”要比黄译的“无聊”更为表达精炼,意义丰富。

在以上所举例句的分析中能够发现:傅雷先生由于其文学功底深厚,精通古文和白话文,对自己的译作有美学要求,在译文中用词丰富,善用成语,极具文言意味,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又不失文学色彩,符合他“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丰富”的美学思想。 黄菡会从现代人追求快速理解文章大意的角度,运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将罗素所阐释的哲学思想用自己的体会和语言传达给更多在漫漫人生路上追寻幸福的人。

四、 译者主体性下的翻译策略

为了将原作的内容和内在含义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起到翻译是为了文化交流这一目的,译者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翻译时翻译策略的选择更是关键所在。

例3:Of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dinary human nature envy is the most unfortunate; not only does the envious person wish to inflict misfortune and do so whenever he can with impunity,but he is also himself rendered unhappy by envy.

傅译:普通的人性的一切特征中,最不幸的莫如嫉妒;嫉妒的人不但希望随时(只要自己能逃法网)给人祸害,抑且他自己也因嫉妒而忧郁不欢。

黄译:嫉妒是正常人性中最令人遗憾的一种性情,善妒之人不仅希望制造不幸,若能逃避惩罚便会付诸行动,而且他自己也会因为嫉妒而不幸福。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长诗《神曲》中讲到人性的七宗罪:淫欲、饕餮、贪婪、怠惰、暴怒、嫉妒和傲慢。七宗罪中除了“嫉妒”外,人类在其他六宗罪中皆有益处可得。 淫欲,过分地爱慕对方,虽然会贬低神对人的爱,但能产生愉快的情绪;饕餮,过分地贪图逸乐,让感官纵溺,也会使人产生兴奋快乐之感;贪婪,过度热衷于追求金钱和权力,享受金钱与权力带来的无上荣耀;怠惰,身体和精神追求过分安逸,但得到了足够的休憩;暴怒,憎恨,复仇以及惩罚他人,当这一需求得到满足时,有终极的快慰可言;傲慢,因拥有而感到比其他人优越,后世简·奥斯汀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中所描绘的人物便有此体现。 而嫉妒,不仅对别人无益,对自己更是有害,可谓害人害己,与这里罗素的观点形成共鸣。 “Of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dinary human nature envy is the most unfortunate”,傅雷将这一长句翻译为了“普通的人性的一切特征中,最不幸的莫如嫉妒”两个小句,汉语多为短句,避免了直译过来的翻译腔,欧化语言更易于理解;将最高级“the most”译为“莫如”而不用“最”也同样采用意译来更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在黄菡译本中,可以发现该句对语序进行了调整,并非按照逐字逐句死译,将“fortunate”按自己的理解解读为了“遗憾”,认为嫉妒是一件做过了就无法恢复原状的事情,但个人认为嫉妒这种情绪确为不幸,人们也是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将其避免的。

例4:The desire that men feel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is quite as much a desire for success as for the extra comforts that a higher income can procure.

傅译:人们的愿望增加收入,包含着以下两层意义:一是愿望成功;二是愿望以较多的收入来获致额外的安适。

黄译:人们渴求更高的收入既是渴求成功,也是渴求高收入能够带来的非常舒适的生活。

罗素认为只要是不过分的“工作”,比起整天无所事事,依自己的喜好来行事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感的。 如何理解工作的意义,多数人认为全身心投入工作,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在例4 中,原作中包含了两个定语从句,傅雷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处理为了三个汉语短句,同时,根据原作内在含义采用增译法,增加了“包含着两层意义”,更适合译入语读者理解吸收。 而在黄译中,也运用规划译法将这两个定语从句处理为了一个有汉语中特有的关联成分“既是……也是……”,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文学翻译关乎原语与目标语这两种语言及其文化,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与借鉴,所以在进行各种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被忽略。在傅雷和黄菡两个译本中展现出来的不同表明:一个译者对于文本来说并不是机械的,译者不仅要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行文特点,还要了解目标受众、语言和文化差异。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必然会将原文的个人语言偏好、知识和态度灌输到译文中。 在如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下,翻译这一实践活动应更加注重充分发挥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一个合情合理的、令人满意的译作。

猜你喜欢

傅雷罗素译本
傅雷的称赞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没有寄出的信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