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①
——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
2020-11-26黄佩芸陈慧敏姚清华
黄佩芸,陈慧敏,姚清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2月28日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而近年来应届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自主创业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由于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因此大学生创业存在成功率低的问题。
本文将以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作为研究背景,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建议与对策,从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现状分析
本次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回收问卷154份,有效问卷154份。问卷调查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创业意向、创业方向、创业动机、创业看法等多个方面。以下是问卷的分析:
(一)创业倾向
由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男女比例不均衡,在有效回收的154份问卷中,参与问卷调查的女生占总调查人数的73.38%。此外,问卷的调查者集中在大三这一确定职业方向的关键时期。在总的问卷份数中,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没有进行创业,占总调查人数的83.77%。这体现出我校同学的创业意向并不强烈,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或许有过创业的念头,但最后也因各种困难而放弃。但大多数同学们表示,如果自己进行创业,会选择与互联网相关的内容,这表明大多学生对于在互联网上创业的前景是很看好的。
(二)创业状况
1.创业方向
问卷显示,大学生创业方向呈现多元化、多样化趋势,但总体倾向于服务行业。可见,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对服务行业这类不太需要专业技术支撑的行业比较热衷,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创业方向的竞争压力大。此外,还有36%选择了其他,数据分布较为平均,差距并不大。
2.创业指导
问卷显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指导较为缺乏,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培训。60%的同学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创业上较少提供专业技术培训,68%的同学认为学校对大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的培养上没有做到位。
3.创业动机
问卷显示,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多种多样的,72%的同学认为是为了赚钱,68%的同学认为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60%的同学认为是为了积累经验。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积极的。
4.创业认识
问卷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在互联网时代创业的认识是不清晰的,他们不了解如今的创业环境下他们有何优势和劣势,也不清楚如今的创业趋势及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使得他们的创业只停留在想象的阶段,未真正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指导有限,大学生经验不足
问卷显示,76%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经验是创业成功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贸然创业很容易在创业浪潮中吃亏,因此,掌握创业能力、积极与社会接触、培养自身素质是创业的前提。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在对学生创业理论教学方面的力度虽大,但学生普遍对于创新创业的含义与意义了解不足,加上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理论的理解过于空泛,且目前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较为单一,部分老师理论知识底蕴丰富,却缺乏实操经历,难以从实践中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从而导致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创业成功率低、创业项目流于表面等问题。此外,据调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设有创业孵化基地,一定程度上提供创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但只针对部分学生开放,覆盖率不高。
(二)资金支持力度与政策普及力度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资金不足是创业的最大阻力。在校大学生大多仍属于消费者群体,依靠家里的资金维持学习生活,而创业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回报不稳定,很容易造成“血本无归”的惨状,因此许多学生都对创业存在顾虑。这也表明政府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仍然不够。虽然目前我国对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政策支持,但仍有大多数人对此不太熟悉,也不太了解互联网创业的相关政策,部分人甚至认为有关政策并不能为自身的创业提供帮助,这些误解的出现表明我国对于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普及力度有待加强。
(三)互联网创业环境存在缺陷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我们可以通过抖音、微博等途径创业并迅速被人熟知,但如果没有突出优势就很难脱颖而出。此外,互联网的共享性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收集到所需的创业基础数据,了解潮流的趋向。但由于互联网的半透明性以及信息更新快,大学生可以获取的信息量大且质量良莠不齐,而经验不足的大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真伪,往往会判断失误,导致创业以失败告终。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创业指导,培养能力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从人际交流、技能技术、组织策划、心理分析等方面培训学生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兴教育,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垫石,同时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辅助来为日后的创业打基础。因此,学校应在以下三点上做改善:第一,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给予学生课堂练习、课外实践的机会,理论知识与学生操作并重。第二,在课程导师的选择上,要求兼备一定的理论底蕴与创业经验。第三,学校的创业机构,例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创业孵化基地,可大范围授课,开设创业讲座,通过多种宣传渠道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
(二)合理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的政策普及力度,完善创新创业资金的分配制度,适当加大有市场前景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学生创业。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正规的校园金融服务体系。大学生具有信贷的需求,为了规避误入不良网络平台贷款,国家、政府及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金融服务体系,针对需要创业资金的学生开发高校金融产品,并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利率,规范化、制度化地支持大学生小额贷款创业。
(三)优化创业环境,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首先,在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机会与风险并存。病毒侵害、网络诈骗、消费陷阱等网络安全事故,使消费者忧心忡忡。其次,学校的创业环境也不容乐观。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和激情不足,76%的学生表示创业艰难且盈利有限。因此,学校应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创业意识培养,激发创业兴趣。例如,开设丰富实用的互联网创业教育课程;设立互联网创业指导部门,聘请有关实干专家,给学生答疑解惑;举办互联网创业赛,提高学生互联网创业兴趣和能力;邀请政府相关人员做政策介绍解读等。目前来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在以上方面做得还算比较好,例如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设置创业实践基地,政法系也举办了“聚创杯”活动等,但效果没有很突出,这还与学生的专业和志向等有关。
(四)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提高个人能力
要提高创业成功率,除了上述的客观条件外,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途径提升个人能力,如参加模拟创业大赛,提升人际交往、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认真学习课堂上老师教授的计算机网络、大数据分析、财务税收等知识;积极了解互联网创业相关政策法规,必要时寻求政府帮助;参考相关领域的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等。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避免盲目跟风,应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来考虑创业的形式、个人承担能力等,从而进行清晰的创业定位。如果选择了创业,就要勇敢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努力让创业项目存活。
四、小结
“互联网+”理念的出现以及普及范围的扩大,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对创业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在促进大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中贡献出巨大力量。但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自主创业也面临着众多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有适应“互联网+”发展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才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