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20-11-26汤长江

成才之路 2020年32期
关键词:量杯三角形创设

汤长江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临泽实验小学,江苏 高邮 225621)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应该怎样创设与教材内容匹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情境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让数学课堂更精彩的有效教学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境悟一悟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关注教学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教材内容与教学情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仅要有生活气息,同时要能够将数学知识有效融进教学情境,具备“数学味”。学生在匹配的情境中学习,可以有效引发探究、思考,让数学学习充满快乐。

例如,在教学“20 以内的加减法”时,笔者创设如下情境:请同学们用两个一样大的量杯做倒水实验,其中1 号量杯倒入7 毫升水,2 号量杯倒入4 毫升水。思考一下:两个量杯里一共装了多少毫升的水?有的学生会非常细心地数一数量杯上的刻度,很容易得出答案。有的学生尝试着将1 号量杯中的7 毫升水倒进2 号量杯,到10 毫升之后停下来,1 号杯中还剩下1 毫升水,然后得出一共有11 毫升水的答案。有的学生反过来做实验,将2 号量杯中的水倒进1 号量杯,直到1 号量杯中的水到达10 毫升为止。这时,2 号量杯中还剩1 毫升水,也很容易得出两个量杯中的水一共有11 毫升。后两种办法,学生运用的是“凑十法”。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学生“悟”得轻松,“悟”得有效,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二、创设问题情境思一思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问题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起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剂。教师将问题变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用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解决问题,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小兔子分几次将8 个、12个、7 个和10 个香蕉分给两只小猴子。小兔子每次都能做到平均分配吗?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积极进行合作、探究、思考,很快得出了答案:有的时候可以平均分开,有的时候无法平均分开,会出现多余香蕉的情况。笔者顺势做小结评价:“在生活中,一些物品在平均分后会出现剩余。像这种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有余数的除法”课堂中得到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有趣,较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探究,为学生创造开拓思路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探究合作的学习品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创设辨别情境评一评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理解有难度的知识时,会出现困惑,产生错误也是难免的。教师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困惑可能是学生知识的盲点,要通过创设辨别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学会思考探究,学会分享讨论,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笔者让学生计算25+4=(),有的学生的答案是19,有的学生的答案是65。看到答案,笔者知道学生错在哪里,但并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利用课堂上的这个生成资源,创设了辨别情境,将这两种错误答案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并积极交流、评析。笔者还邀请几个学生扮演“小老师”,加入到评判队伍中。学生的兴致很高,想方设法地检查、验证计算过程和结果,得出了正确答案,从而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要点与难点。学生在辨别情境中,通过自己的纠错,解决了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开动脑筋,让学生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学到新知识,还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指明方向。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巧妙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探究、评析,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创设操作情境动一动

任何一门科学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数学更是如此,需要大量的实践支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快地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套用公式机械地重复记忆,可以让学生主动捆一捆、摆一摆、摸一摸,在动手操作中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并进一步揭开问题的真相。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2 cm、3 cm、4 cm、5 cm、6 cm、7 cm、8 cm、9 cm 的小木棒进行操作实践。学生从这些小棒中任意取出三根,将小棒首尾相接,在拼接三角形的过程中探究哪些长度的小棒可以拼成三角形。教师的讲解、视频的展示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自己动手操作,才能从中探究关键知识点。操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木棒都能拼成三角形?(2)哪几组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哪几组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3)如果能拼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创设操作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全神贯注于当前的学习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积极创设观察、操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结论。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五、结语

总而言之,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很好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量杯三角形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带斜刻度标记的量杯
画一画
改良式自制简易量杯用于观察入量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