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中的“国俗词语”教学分析

2020-11-26马添添420106198409258460

长江丛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京剧词语词汇

马添添/420106198409258460

一、前言

语言可视为文化的载体,我国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语言体系纷繁异常,在海量汉语言词汇当中,那些能够与特定社会背景、民俗文化相关联的词语即为国俗词语。国俗词语成为对外汉语专业中,外国学生走近汉语体系、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窗口,然而国俗词汇富有的深刻内涵及跨文化背景,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国俗词汇时不免面临一定困难。

二、国俗词语理论解析

国俗词语作为提高学生汉语文化认知、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点教学模块,对其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对对外汉语中有关国俗词语的优秀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在指导教学实践的同时,也能激起对国俗词语教学的重视。汉语国俗词典中将国俗词语定义为:与我国政治、静止、文化、历史、风俗有关的,具备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国俗词语具备两项基本特点,一是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二是与民族文化、历史、风俗传统等密切相关。也正由于国俗词语的文化含义不可被其他词汇轻易替代,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

梅立崇先生曾将国俗词语划分为名词、制度、熟语、社交和征喻五类[1]。其中,名词即那些我国特有的,出现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器物名词,如“鼎”、“年画”、“马褂”、“饺子”、“京剧”等;制度词语多与国家政治、军事等相关,如“科举”、“客卿”、“削藩”等;熟语又分为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背后往往与历史故事相连,有其特定的寓意或内涵,如“杯弓蛇影”、“三令五申”;社交词语发生在日常交流过程中,包括称呼、问候语、道歉语等,如“令尊”、“吃了么”等;征喻词语出表达与之有关事物的意思外,还被引申、象征、联想为其他含义,如“鸿雁”、“梅兰竹菊”等,均在汉语言文化中象征特定的精神、气节。

三、对外汉语中的国俗词语教学

(一)教学技巧的选择

教学技巧也是学生学习国俗词语的有效方法,本文重点对直观观察法、追根溯源法和归类分析法进行介绍。

1、直观观察法

直观观察法多适用于名词类国俗词语的教学,主要是由于此类民俗词语均在我国出现,且具备突出的特点,当学生直观观察与之对应的物体时,即可快速掌握词语的字面意思及文化内涵,同时也能让国俗词语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解“马褂”、“笔墨纸砚”、“鼎”、“虎符”等名词时,可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相应的图片,若条件允许,教师还可将体积较小、比较常见的物体拿到课上供学生观察,如毛笔、砚台、京剧脸谱等,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名词对应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特点、用途等,降低名词背后文化含义解析的难度[2]。而对于“长城”、“烽火台”、“四合院”等大型建筑,可播放与之相关的文化纪录片,纪录片中内容多样、富有细节,在2 ~3 分钟的时间内,常能向学生介绍多种国俗词语,并生动呈现各词汇间的关系,且无需占用过多的课上时间,因此也有较高的可行性。

2、追根溯源法

我国很多国俗词语背后均有着相应的历史典故或文化故事,尤其是熟语类词汇,追根溯源法就是借助与之有关的故事背景进行词汇解析,在有趣的氛围中使学生弄清国俗词语的来龙去脉,同时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更充分的了解。

国俗词语常常言简意赅,但其带有的文化内涵却十分丰富,因此在采用追根溯源法进行国俗词语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讲读内容顺序的合理安排,例如讲解“卧薪尝胆”时,首先应告知学生成语的出处,然后对越王勾践所处的历史环境、人物经历等经进行介绍,通过故事分析,让学生能够从情感上把握越王勾践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精神,最后再将与之有关的历史故事凝结为“卧薪尝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理解国俗词语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够产生的教学效果也要明显优于单纯的知识输出、获取过程。

3、归类分析法

国俗词语虽表达特定的含义和文化概念,但也不乏有语义相近、含义相似的词汇,将这部分词汇整合到一起,并定义出统一的主题,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不同国俗词语间的关系,强化学生记忆。例如在讲解“梅”时,可将能够表达相近含义的“竹”、“菊”、“荷”等进行归纳,列举相应的短句,帮助学生集中记忆。在讲解交际词汇时,可将谦词、敬词这样带有相对应关系的一类词汇进行对比讲解。例如,将谦词、敬词带入到“师生对话”的情境中,以对话方式分别列举不同身份地位人之间展开交流时所使用的词汇。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上,主要是对国俗词语教学流程、工具、载体等进行创新,并开展相应的拓展教学活动,使对外汉语国俗词语教学能够多样化开展,使之成为对外汉语专业的一个特色教学模块,并用以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化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1、情感体验

国学词语中蕴含的文化含义很难通过简单的课上描述完全传递给国外留学生,此时学习国俗词语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满足,多渠道、多角度带给学生情感刺激,使其能够基于本国家的语言文化,对国俗词语的实际含义有足够的了解,然后将其放置于汉语言文化环境中,体会不同国家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3]。

以“京剧”为例,京剧不仅仅是国俗名词,更是一种文化形式、人文精神的象征,与之有关的国俗词语还包括“青衣”、“花旦”、“花枪”等。为让学生对“京剧”有系统的认识,教师可在正式讲解前,播放我国京剧艺术的经典选段,提醒学生重点观察画面中出现哪些情节和事物,京剧的赏析感受如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去到专门的京剧表演单位进行现场赏析,使学生能够真实观察与京剧有关的事物。当学生被京剧所吸引,但对其中事物又不知该如何定义时,学生就会自主获取与京剧有关的国俗词语及文化背景信息。此时,教师再以图片对应文字的方式对“京剧”等词汇进行讲解,学生对相应词语及文化特点的掌握将非常深刻,并产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2、技术辅助

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已在高等教育中得到普及化应用,在开展国俗词语教学时,选取适当的节点引入现代技术进行辅助,可减轻教师教学压力,同时也能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目前市面上已有很多内容经典、质量优良的文化类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园林》等,除讲解至与之有关的国俗词语时以片段的方式引入、或用作文化情境搭建、文化背景解析外,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有针对性的纪录片选集,鼓励学生在课下观看,记录自身的观看感受及疑问点,进行集体分享和解决。

(三)教学情境的构建

前文已对虚拟教学情境的搭设方法做明确分析,以此本段主要讨论真实学习情境的搭建。适当的学习环境能够发挥国学词语知识传播媒介的作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俗词语的魅力。例如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应主题,并对课堂环境进行特殊布置,选用具备中国特色的窗花、年画、中国结、茶具摆件、瓷器等,制造微缩的“文化博物馆”,对学生感官做全方位刺激,提高国俗词语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对外汉语中国俗词语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可重点关注教学技巧的选择、教学方式的创新及教学情境的构建,打造丰富、有趣的国俗词语课堂,形成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通过多感官刺激及文化浸润,使国外学生更好汲取国俗词语知识,培养高素质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猜你喜欢

京剧词语词汇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