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天工开物·珠玉》篇谈我国古代珠宝的认识和发展
2020-11-26天津商业大学
肖 倩/天津商业大学
明代《天工开物》问世以来,受到国际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被称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数百年前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工艺科技著作。它是由明代的大科学家宋应星(1587—约 1666年)所写,中国明朝中叶以前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在他的书《天工开物》中都有详细记述。该著作学术价值很高,为我国对古代珠宝玉石的探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天工开物》全书中设有《珠玉》一卷,辑述了当时各种珠宝琉璃玉石的开采、材质特性、加工技术。若用当代珠宝产业技术发展的视角看《天工开物· 珠玉》篇,可知距今近 400年前珠与玉已经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宠爱,使得珠玉被推崇为万物之首,世间宝藏都变得黯然失色。可见,珠玉在我国历代造物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贵五谷而贱珠玉”的社会背景
《天工开物》第一卷《乃粒》篇中记录了水稻种植技艺,把农业摆在整本书的首位,《珠玉》篇则是被放到最后阐述。《天工开物·珠玉》载:“合浦、于阗行程相去二万里,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胫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而辉煌廊庙之上,使中华无端宝藏折节而推上坐焉”。虽珠玉被推崇为众物之首,但从作者笔下以及我国传统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贵五谷而贱珠玉”的耕读一体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得以充分体现了。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农业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状况的兴衰。因此,历届王朝的统治者一直把发展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采取鼓励农业和抑制私营工商业的政治措施,从而尽可能多的将发展重点集中在农业上,来稳固和推动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权力的统治[1]。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讲,重农抑商政策是国家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在经济方面,国家主要的财政来源于农业税收。稳定的经济收入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国家会大力发展农业劳动力,保证农业的发展规模。在政治方面,古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加强对社会底层的控制,会避免农民弃农经商。因为一旦商人手中拥有社会的大部分资产,将一定程度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从文化角度来讨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有“重义轻利”,为防止商人拥有过多财富而导致社会骄奢淫逸,风气败坏,统治者也会采取一些抑制商业发展的措施,而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发展农业。
其次,《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明代奉新县北乡人,今江苏省奉新县宋埠乡的牌楼宋村是他的故乡。科举制度在明朝发展到顶峰,生活在明朝末期的宋应星虽有志于考取功名,一展才华,却在科举应试的道路上屡试不中。前半生都在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或是失望后的觉醒,他明白了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人生志向不是非得考取功名,当上高官。此后,他开始了在实学上的探讨。在走访民间各地,对各地工艺、手法、农作进行深入调查后,编写了此书《天工开物》。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粮食一直以来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不仅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宋应星也认为珠玉为皇家贵族等少数人所占有。真正影响国之根本的是五谷,俗话说人民有食物吃,天下才会安定。从《天工开物》一书的编排顺序及作者在书中所体现的注重实用的法家思想,展示了宋应星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解释了作者“贵五谷而贱珠玉”的社会背景。
二、对“珠玉”一词的认识发展
涉及“珠玉”一词并不是现代词汇,“珠宝”“珠玉”“宝石”“珠翠”等词的提出从我国众多古文献中就可追溯得出,因在古代并没有明确区别其具体内容,所以涉及珠、玉、金、单种宝石等都是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不对名称做明确区分。
其中“宝石”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卷 11 载:“张掖郡玄川溢涌,激波奋荡,宝石负图,状像灵龟”。在西汉·刘向《新序》中也有出现对“珠宝”一词的记载。楚国大臣昭奚恤论国宝,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此处的“珠宝”指的是随侯珠、和氏璧。太平御覽/卷二百六十记载汉代“合浦珠还”的故事,“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榖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此处的“珠宝”指的是珍珠。由此看出,“珠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不同。《旧唐书》载:“泥婆罗国,在吐蕃西。其王那陵提婆,身著真珠、玻璃、车渠、珊瑚、琥珀璎珞,耳垂金钩玉榼,佩宝装伏突,坐狮子床,其堂内散花燃香。宫中有七层之楼,覆以铜瓦,栏槛楹栿皆饰珠宝”。泥婆罗国指今天的尼泊尔,其中记载的唐朝时外来的珠宝就有真珠、玻璃、车渠、珊瑚、琥珀。在《旧唐书》中也不乏记载外国使臣进献的诸多奇珍异宝,“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赐以绫绮焉”。赤玻璃、绿金精可能是现在的红宝石和金绿宝石。故析,上述提及的单种宝石无论从古籍记载还是如今对“珠宝”一词的解释,都属于珠宝的范畴。目前,在一般意义上,珠宝仅指珍珠、玉饰和玉器宝石(有机宝石和无机宝石)、金(白金和黄金)银等首饰和艺术品[2]。
追溯到古代历史上不同朝代古籍的记载,“珠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地位不尽相同。东汉王符《潜夫论》载:“文帝葬于芷阳,明帝葬于洛南,皆不藏珠宝,不起山陵。墓虽卑而德最高”。指出汉文帝陵不藏“珠宝”,反对奢靡之风。此外在《两汉诏令·卷五》劝农桑禁采金玉诏:“農,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由此也可以看出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想到黄金珠宝玉石等,饥不能食,寒不能作衣,用它们当钱,并不是它们真正根本的作用。而此后在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十服饰部下中记载“《眼明囊赋》序曰:俗之妇人,八月旦,多以锦、翠、珠、宝为眼明囊,因竞凌晨取露以拭目,聊为此赋”。 梁简文帝时,妇人用珠宝装饰眼明囊。指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之下人们对珠宝的认识和态度有所变化。
在唐代开始设立专门管理“珠宝”的机构和官吏——右藏署、右藏署令、掌藏、司珍、掌珍、典珍、掌故、掌藏、掌饰、掌宝等。《新唐书/卷48》载:“令二人,正八品上;丞三人,正九品上;监事四人。掌金、玉、珠、宝、铜、铁、骨、角、齿、毛、彩、画。有府五人,史十二人,典事七人,掌固十人”。《新唐书/卷47》载:“司珍、典珍、掌珍各二人,掌珠珍、钱货。有女史六人”。唐代的宝石使用情况印证了这一事实:宝与珠、玉在形式上开始区分,体现了宝石具有独立的地位,不再归入玉类。
宋代婚礼风俗是以珠宝装饰婚房,这是婚礼前一日的礼仪。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二十嫁娶:“前一日,女家先往男家铺房,挂帐幔,铺设房奁器具、珠宝首饰动用等物,以至亲压铺房,备礼前来暖房”。
明代“珠宝”一词已广泛使用于正史和小说中。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九回:“董卓被杀,收籍坞中所蓄,黄金数十万,白金(银)数百万,绮罗、珠宝、器皿、粮食,不计其数”。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载:“黄飞彪见兄反了,点一千名家将,将车辆四百,把细软、金银、珠宝装载停当”。不仅如此,在众多为我们熟知的明著中也有对珠宝的描述,——《聊斋志异》、《红楼梦》、《孽海花》、《西游记》、《儒林外史》、《金瓶梅》等。《天工开物· 珠玉》篇中下列有珠(珍珠)、宝(宝石)、玉(和田玉、西洋琐里的变色玉、朝鲜羊脂玉)最后附玛瑙、水晶、琉璃。此处西洋琐里是明代对南印度的称呼。广西合浦与新疆和田,距离大约2 万里,一边有珍珠称雄,一边有玉石傲立。从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明代以前对珠玉的认识范围,且在明代时已经将宝石和玉明确地区别开来。
三、珠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天工开物· 珠玉》篇中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工的力度要符合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进度。只有将生态环境、自然规律、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更好实现社会价值和保护自然资源。《天工开物· 珠玉》载:“凡珠生止有此数,采取太频,则其生不继。经数十年不采,则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该句清晰的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对造物所起的重要作用。说明珍珠贝资源如果经过严重的破坏,没有相当长的时间是难以恢复的。大自然创造了珍珠,在人的工巧下让珍珠成为人类的适用之物。古人应该爱护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过度捕捞,以实现珍珠持续繁衍的自然产量。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通过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促使人类经济活动合乎理性,以形成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3]。无论是从古代珍珠的开采频率、数量还是现代宝石矿区的开采、运输方式等,都应该体现对宝石资源的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的循环使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从现代珠宝产业链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精致美丽的珠宝玉石成品被摆放在一个又一个高强度照射灯的展柜里,每一个珠宝参展商为展柜支付一定的租赁费用,而那一个个的灯光源便成为光污染源。这也间接地考验着商家如何在减少运输成本的同时实现绿色运输,缓解环境的压力。矿主在挖掘宝石矿区之后,应具备对矿坑进行填满、复原的能力,防止对地球本身带来不可恢复性的损害,使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深究到每一个珠宝品牌溢价缘由,一个为消费者熟知的品牌,除了产品本身优质外,珠宝企业为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也做出了诸多贡献。所以消费者在为珠宝产品买单的同时也作为受益者在为绿色环境买单。世界领先的宝石供应商Gemfields公司一直以对国民经济做出积极贡献的方式运作,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投资建设学校、医院,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专项奖学金,用于培养愿意从事珠宝行业的毕业生。许多措施反映了Gemfields 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一个行业先驱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对自身文化的坚守,好的企业理念和品牌精神将引导企业正确完成企业使命和公益善举。执行可持续发展政策,竭尽全力减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才有利于珠宝资源的均衡分配与珠宝产业的兴盛。
四、结语
《天工开物· 珠玉》篇中总结并详细记载了各种珠宝的采集、产出状况、设计工艺等。在赞美古人高超技艺和智慧的同时,书中呈现的珠宝文化内容具有为当代学者研究的意义,珠宝业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行业之一,早在古代众多文献中皆有记载。本文基于《天工开物· 珠玉》篇中谈古代对于珠玉的认识和发展以及书中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今珠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