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2020-11-26张贤玉周口市审计局
张贤玉 周口市审计局
企业的预算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更为有效地管理企业的资金运作,让企业的经营决策同企业未来的发展保持一致性,进而降低企业运营的财务风险,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财务浪费,全面提升财务运用的合理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内部良性支持。文章就对此展开深入研究。
一、预算管理在企业中应用的加值
全面预算管理如今成为了企业常规管理的重要模式。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各个部门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会进一步得到整合,也会被整体汇总分析,然后以企业整体运行为基础,进一步做好分配、考核以及控制工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对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经营决策的科学与否进行评估,然后据此来相应地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企业朝着既定目标顺利运行。
不仅如此,预算管理实现了同企业销售流程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分析销售预测数据,能够发现问题,对于运营的成本,以及销售和现金收支等实现精准管理,整个过程可以说涉及到企业大部分运营内容,因此需要企业内部整体运转,工作人员全方位参与其中,并全额纳入到管理体系中,通过全过程控制实现对企业资金的系统管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企业的预算能够反映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可以进一挖掘盈利的各种指标,然后结合企业客观制定的销售预测认知,可以实现对现金收支方面的协调和预测,这种预测更为精准,也可以让企业在此基础上编制系统的预计利润表,同时也可以针对性制定预计现金流量表以及预计资产负债表等资料,全方位评估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企业则通过预算管理,实现对企业资源的优化利用,有效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全方位提升企业成本管理的质量,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企业预算管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不到位
从目前来看,企业的预算管理缺乏精细化管理体系,很多时候,企业的预算管理着重于大的事项,管理内容较为宏观,缺乏对细节的把控。并且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覆盖范围不够广,不能够全面覆盖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并且难以将企业员工工作状况、材料和人力成本以及企业资本预算的各项指标等纳入到管理体系中,这使得企业资金的预算和预计账务报表统计精确性有待提升,进而进一步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精准度,也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决策的客观性。另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将企业的特点和预算的特点有机结合,仅仅将财务预算集中于业务工作中,对于预算管理缺乏全面认识,因而也无法形成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
(二)预算管理编制不完善
在现代企业运营过程中,很多企业对于预算的管理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保障,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仍然表现出了单一的效果,编制工作内容也不够完善,而目前很多企业对于预算编制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案。企业在日常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虽然也相应地设计了预算管理方案,但是理念仍然十分落后,并不能够紧随企业发展的客观诉求,无法为企业提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管理模式不够合理,进而造成相关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无法同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
(三)预算管理不够系统
企业的预算管理并不够合理,无法形成高度融合的体系和系统,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往往只是将财务预算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缺乏同企业实际运营的有机融合,并且企业很少会形成具体的预算管理部门或组织去统筹管理工作,而是将预算工作纳入到财务部门进行实施,相关工作的开展范围较为狭窄,并且日常管理中将重点放在了业务流程方面,对于企业日常的成本支出和财务预算以及决策方面进行管理,重视企业的销售工作和成本投入等内容,对于一些非财务指标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预算管理不够合理,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估企业财务运营的质量,进而弱化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缺乏同奖惩机制的有机结合
企业在搭建预算管理方案和体系时,仍然将其同其他运行工作割离开来,特别是对于员工管理方面,一些企业认为自身预算管理并不必同员工的工作紧密结合。事实上,企业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了最大化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而整个过程自然需要员工的参与。而过于严苛地执行财务预算管控工作,可能会为员工带去不确定性,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反而会让预算管理工作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企业势必需要相应地搭建完善的奖惩机制,并且让奖惩的模式积极对接预算管理方案,形成统一整体,为其有效推进提供支撑。但是从目前来看,企业在此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三、企业预算管理实际应用的方案
企业需要基于目前发展的客观需要,针对性地设定预算管理方案,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搭建精细化预算管理体系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资金的应用要求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这就决定在管理过程中,企业要立足生产实践,完善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模式,并实现同企业经营活动的深度对接,不但要强化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有机融合,也要在企业资本运营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管理体系的支持下,提升企业资金供给和成本控制的效率,同时也要充分分析当前市场的需求,对于生产能力、产量、材料、人工及动力等做好协调和配置工作。通过系统的财务预算,对于企业销售、生产预算、资本预算等进行全面把控,然后相应地制作和完善资金预算和预计账务报表,全方位展示企业运行的状况,然后据此对企业未来发展提出合理预测,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协调企业的资源分配工作,进而让企业的成本管理同经营目标保持一致。
同时,在设置预算管理体系时,企业要保证其能够全面覆盖,将企业预算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其中,从编制到执行,从考核到奖惩,都同预算管理紧密结合,实现每一个环节的有机整合,从而最大化降低经营决策失误。企业管理者要保证预算编制的客观性,数据要真实有效,预算考核也要奖罚分明,从而全面提升内部财务管理的质量。
(二)提升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企业在编制预算时,要提高重视程度,并不断提升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让获取的数据更加客观、真实。在编制过程中,企业要做好上下结合操作,对于企业整体财务方案以及细节处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融合,然后做好分级编制操作,通过逐级汇总,提升预算管控的合理性。企业要考虑自身发展和长远规划目标,并对市场的多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关注,提升编制预算的客观合理性。预算管理要充分结合每一个运行环节,对于企业设备更换和运行状况进行考虑,分析企业的生产能力,资金的筹措和管理效益等,对外则要全面评估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竞争对手的相应操作和营销策略变化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等进行全面了解,从而提升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在编制预算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部门要逐级下达并加以落实。企业各个部门要严格执行下达的预算要求。同时,考虑到市场变化瞬息万变,企业要动态化地评估市场动向,对于企业的经营条件和政策法规等有系统的认知,对于预算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提升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三)平衡各项财务和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是企业运行中重要的管理内容,而非财务指标有时候则会出现忽视的情况。而在预算管理模式下,企业需要进一步平衡各项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将两种指标都作为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基于产出的指标无法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企业就需要选取其他非财务指标来加以弥补。同时,企业要充分结合平衡记分卡模式展开预算管理,不断丰富传统预算编制方案。在运行过程中,企业要统筹管理,既要全面分析自身财务和内部经营的状况,也需要探讨外部顾客认知以及长期发展规划的方案,然后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针对性地设定预算管理的方案和措施,让企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保持平衡,让企业更为系统地管控内部运营质量,让企业的发展战略得到有效保障,不但可以预先强化财务管理质量,也能够提升财务结果分析和调整的质量,为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强化预算考核激励机制建设
预算管理需要有效的考核机制作为支撑,为此,企业要针对性完善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而在预算管理的支撑下,企业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业绩和客观运行状况,然后据此作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同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会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经费的把控,避免出现浪费等情况。而此时,企业的管理会相对提升强度和严格度,造成员工在工作中可能会提升工作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完善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降低员工工作的慌乱感,提升其积极性,通过有效的奖励内容,引导员工不断提升工作积极性。不但可以通过物质奖励来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基于口头表扬以及晋升机制等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更为强烈,提升自我认同感,然后愿意以企业的长远发为基础,不断提升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企业快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双赢,这也能够为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企业想要得到持续性发展,就需要不断提升预算管理的质量,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财务运作水平。在有效规划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相应地做好预算财务管控工作,实现企业财务同未来发展目标的统一,并将预算管理全面纳入到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中,进而提升企业运营的质量,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