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灰色空间的活化利用

2020-11-26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36期
关键词:旧物空间

孙 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绪论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本土性文化的矛盾的双重困扰下,城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灰色空间”,这些空间建筑老旧,功能落后,难以适应愈来愈先进的生产力和现代生活方式,但应如何对待这些灰色空间呢?是全部摒弃掉,还是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通过改造和活化使“旧”重新焕新,从而更好地服务公众生活需求,为城市增光添彩。

二、工业遗产重塑再生

经历过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后的工业城市,伴随着资源减少和产业转型的紧迫性,越来越多的工厂面临空置困境,如何复兴工业景观,将工业遗产重塑成为具有综合效益的现代城市公共服务空间、文化目的地和商业综合体,发挥出实用价值和城市效益,推动公民参与,发扬创意精神,改善市政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城市新旧产业更替与有机结合,推动前沿科学的管理模式与可持续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创多元合作、共创共享的局面。

一般而言,工业遗产的重塑趋于几大方向发展:一是文化产业:利用旧工厂的基础设施改造开设文创园区,打通文创产业链,促进创作-制造-流通-营销-消费的一体化发展,同时有助文化艺术氛围培养;二是混合产业:通常改造成为住宅与商业并举的综合地带,解决配套设施需求,促进社群交流、交通联动与城市经济发展;三是公园等开放场所和公共服务空间:提供市民休闲游憩、邻里社区交流集会的开放场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更新优化,除此之外,工业遗产与文化保护传承的非盈利组织的工作场所也得到了增设,例如部分历史博物馆等。极大满足了城市功能的需求多元化,体现丰富的社会价值。

(一)典范:台湾文创区

随着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经济转型,工业的停滞面临着工厂空心化、设备停罢和工人失业的危机。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对文化事业的政策扶持逐渐增加、市民对文创产业的热情与参与也有所提升,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成为了实现工厂重生的主要途径,既可以良好地保留工业遗产,又能为城市的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活力。台湾在2002年启动文创战略,在政策、产业与创意三引擎驱动下,产值由2002年的4 352.6亿新台币增长到2010年的6 615.9亿新台币,2013年突破万亿新台币,占全台生产总值的5%以上,成为台湾经济的“中流砥柱”。

前身为酒厂的台北市的华山艺文特区、作为市定古迹的松山烟厂成功转型为松山产业园区,经烟厂改造的经由花莲旧酒厂修整而成的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处处暗藏与酒相关的设计小惊喜,成就了花莲文创区的独特性与吸引力,台中旧酒厂摇身一变的台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些通过工业遗产再生转型成功案例,在保留古迹本体,不破坏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工业活力,延续新的生命力,通过文创零售、特色商店、展示展览、公益分享等设施品类活动,业态聚集形成产业升级和聚变,昔日旧工厂一朝变为文创园区,不仅吸引广大文艺爱好者慕名前来,使之成功作为城市新标签和新活力,还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和独特性。

(二)尝试:旧物仓

发源于厦门、广州,如今已发展至北京的旧物仓,充分结合在地历史特色和文化脉络,持续性地采集梳理年代集体符号,尝试走出一套依托实体生活美学综合空间和线上线下商业模式的运作,通过复古场景及空间营造,连接城市记忆及社群,借助对生活美学的场景式的置入体验,打造集旧物采集、展示、创意再造、流通的一体化平台,完成从场景到体验,从体验到零售,从零售到社群服务的生态体系。旧物仓现已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旧物循环平台,和每一座城市的城市记忆的守护者及运营商地标性建筑。

20世纪90年代初,手工繁复的水泥花砖因工业化瓷砖的出现而停产,厦门旧物仓还原了这座南方城市独有的花砖特色;而北京旧物仓则融入了疏解整治促提升后的南城改造拆迁区收集来的旧物。旧物仓通过“再现计划”借助旧物复刻、提取旧物元素再设计等方式,唤醒在地居民的共生记忆,以城市主人翁的姿态使市民在都市复兴的进程中保持了最大的参与度和热情,并赋予“旧”以历史文化价值和新的时代意义,展现工业美感和年代感。

(三)引领:纽约SOHO

在19世纪之前,纽约曼哈顿的下城区SOHO是座农场。随后美国进入工业化时代,纽约被定为了美国的制造业中心。同时,SOHO区也开始重点发展工业,成为19世纪80年代的纺织品工厂。许多法国王朝风格工业建筑孕育而生。20世纪后,纺织工厂退出SOHO区域,囤积大型仓库闲置。随后,由于欧洲战争动荡,使得艺术家搬入美国。此时,由于低廉的租金,大型仓库还可满足工作和居住需求,SOHO区成为拮据的艺术家不二选择。吸引了先锋派画家辛迪、雕塑家查德、视觉艺术家弗兰克等等艺术家。

在1960年,纽约市政府出台政策规划SOHO,注重发掘和深耕艺术氛围。开设了著名的古根海藻美术馆,纽约新当代艺术馆等等场所。以画廊业为代表的艺术文化繁荣推动了商业发展。经过多年积累,集聚了上百家的百货服装、饰品店、餐厅等等。其中不少有像PRADA、CHANEL、LV等世界知名品牌。SOHO发展成为商业和艺术充分融合的区域,具有个性和深刻文化内涵的商业区,是时尚的风向标所在地。正是艺术特性在高度商业文明中的坚守,让着一篇废墟的工厂焕发出持久的活力。当然,政府制定的政策和规划,对SOHO区的建筑进行保护和宣传也功不可没。

三、闲置空间再利用

城市中诸如高架桥、地下室等区域,都极易被忽视,也极易造成空间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一)高架桥:日本

高架桥在完善垂直交通基础设施,缓解路面拥堵,促进城市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在桥上得到功能利用的同时,桥下零散而空余的用地往往成为了“死角”地带,多数城市的高架桥下的区域因规划与管理缺位造成的闲置浪费,要么垃圾成堆,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要么沦为了快递公司等私人性质使用的货物堆放处,要么因其隐蔽的特性滋生出违法犯罪等行为……

作为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和公众共有的开放区域,高架桥具有净空高度的优势,空间尺度较灵活,利用的自由度较高,日本整合了原有零散的高架桥下空间,结合自身城市空间特色,利用绿色景观融入较为统一和舒适的空间意象,成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并根据周边道路和功能区需求,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连贯商业补给,关联和回应市民需求,提升城市形象。

(二)地下室:地瓜社区

地下室也是被忽略和闲置的背光面,北京市的地瓜社区找到了将闲置的地下空间改造为服务大众的公共文化空间,在面对老旧小区和地下空间较为复杂的产权关系时,积极与地下空间业主人防部门,和委托运营方街道进行协调,探索商业与文化相融合的机制,成功寻找到投资方对水电风气和防汛等系统的硬件改造支持和活动开展的赞助,引入设计师的运营管理模式,激发社区、居民、投资方等多方社群的参与热情,让在地居民成为地瓜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主动参与改造、管理、经营,并成为地瓜店长和地瓜管家,强化社区归属感和居民粘性,也有利于城市更新的进行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三)地下车棚:顺义区裕龙花园

自行车棚是上个世纪小区建设的标配。随着代步工具的升级,车棚的功能和作用发生变化。逐渐被小卖部、理发店等等店铺占据,其中乱堆乱放杂物,乱拉电线等等情况百见不鲜。在通风、消防等保障无法达标,极易造成安全隐患。2017年,北京市开展城市治理安全隐患行动,促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通过对闲置的自行车棚改造再利用,试图解决老旧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

在北京市顺义区裕龙花园,整体改造效果不错,得到了小区居民的一致认可。小区现有三处自行车棚有一半左右对外出租,然而,出租后的设施类型是对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后,结合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性,再经过多轮讨论商榷,最后决定出租后的店铺功能集中于便民超市、娱乐休闲室、活动益智区等类别。后经过后续跟踪,店铺生意普遍较好,居民对改造后的自行车棚满意度也较高。顺义自行车棚成功改造的要点是在于,车棚独立、紧凑的空间提供了基础,再者就是广泛征求居民的建议和意见。因此,最后改造后的店铺满足了居民的真切需求,同时也为店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结语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将看出,城市灰色空间的活化利用,往往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修补改造并进的模式,通过将被闲置遗弃的灰色空间改造为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文化场景,经由一定量的运营和消费活动提升公众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引入多元利益主体,协调各方利益并增强互信和沟通机制,依据公共诉求建立建立多维政策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关注改造的具体成效,尤其是社会效益搬迁,打造新与旧的共生新业态。

而当前的国内对城市灰色空间活化利用的研究和实践上,主要集中在利用闲置的旧建筑主体,经过装修与宣传,转化为新的文艺场所。纵然有成功案例。但总体而言,被改造的空间还是没有将生活环境的主体考虑在内,因此,缺乏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力。随着再利用的技术和思维地不断更新和突破,以人为本的理念会不断渗入闲置空间领域内。挖掘地域文化的思想根源,将其引入城市生活,随之再搭配城市的法律法规和闲置空间的使用方法,对美化城市景观与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意向有着推动作用。届时,城市灰色空间将会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为城市的现代化产业而服务。■

猜你喜欢

旧物空间
可爱有趣的旧物“改造”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围头新娘述心声 旧物展示两岸情
巴啦啦,旧物大变身
旧物招领:“废品”蕴藏商机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