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与路径:体教融合视域下“教育扶贫、体育帮扶”的援藏行动研究

2020-11-26马晓卫孙延林徐金陆吴金明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藏区体育教师体育

马晓卫,杨 灏,王 健,毛 拥,孙延林,徐金陆,吴金明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提到:“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同时,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也成为《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重要任务之一。可见,深化体教融合视角下的学校体育工作正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标,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做好援藏教育扶贫工作是极为重要的脱贫攻坚战。在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尤其是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教育被党中央多次提及: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1]。而从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关于支持促进西藏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体育援藏工作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两项政策可以发现:加大体育教育援藏力度是体育援藏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尤其加强对西藏地区体育专业函授站的建立,为体育教师提供在职学习的教育。同时,推进西藏地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与体育健身的科学指导等工作,为提高西藏地区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打下基础。

因此,面对教育在扶贫中的高杠杆作用,以及独具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的援藏工作,研究团队发挥自身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优势,积极参与对接西藏地区的教育扶贫、体育扶贫事业,依托教育部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改革高校发展项目以及民政部2019 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分别于2018 年7~8 月、2019 年7~10 月、2020 年6 月(线上教学)期间,共5次组织研究团队成员赴藏开展多种多样的田野调查和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团队由依托天津体育学院的“天津市天体青少年体育公益发展中心”“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教学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昌都市江达县教育(体育)局以及乡镇村小学的体育教师、行政管理者、社会志愿者等构成,共同完成行动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工作。

1 构建“一校一市”学校体育帮扶的联动机制

西藏昌都市各级各类学校(点)669 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市二职正在建设中),高级中学4所(市五高、市六高正在建设中),初级中学17所,小学200所,教学点43个,幼儿园403所。因自然条件恶劣,路途偏远而艰险,学校教师缺编,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据统计,2020 年昌都市现有在校生147 726 人,在编教师9 983人,其中藏族7 131人,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核算,全市教师缺口为3 093人,其中藏文、音乐、美术、物理、化学、体育和艺术等专业教师最为紧缺,特别是幼教教师严重缺乏。

江达县位于昌都市东南方向,是西藏的东大门,是康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该县有2 所初中,24 所小学,51 所幼儿园,在校学生14 760 人;在编教师945 名,其中藏族教师723 名,教师缺编399名,初中英语、数学、地理和生物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小学音乐、美术、科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专业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幼教专业人才缺口数量为283名。

经专家论证,本文在行动研究之前,初步确立了援藏对口服务“一校一市”学校体育帮扶的联动机制,该机制基于当前普遍采用的“团队式”服务方式,但区别在于提出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系或体育学专业院校(天津体育学院)为引领作用,实行“一校”对接西藏昌都的“一市”的学校体育帮扶的联动机制(见图1)。

图1 援藏对口教育扶贫服务的“一校一市”学校体育帮扶联动机制Figure1 The"One School,One City"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upport Linkage Mechanism of Partner Assistance to Tibet on Education and Anti-poverty

从图1中可以看出:(1)以高校所在省市的学校体育影响力,驱动体育“专家及教师”、当地中小学和招收研究生培养三方面的资源整合,为制定行动方案的预实验开展、最后方案修正的专家会诊、研究生援藏特色项目的培育打下基础。(2)“一校”对接“一市”的两个大核心板块:藏区教育(体育)局及中小学。藏区地的教育(体育)局重点输入:体育科研方法、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恰当的监测手段。藏区地的中小学重点展开:体质健康测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体育器械捐赠。(3)“一校”与“一市”之间围绕:“科研”和“扶贫”两个核心要素的互动,将学校体育帮扶实践落在实处,将体育科研理论走向科学,共同为研究课题提供内在动力。

2 教育扶贫、体育帮扶和实施路径

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其与扶贫之间的存在相互嵌套的紧密关系,探索教育(体育)部门与扶贫部门,就“体育+扶贫项目”或是“扶贫项目+体育”方式之间通融性问题,尤其是如何将教育(体育)扶贫与“文化、健康、教育、产业、体育”等要素之间形成关联,值得长期规划[2]。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少有从元问题、法律意涵等视角揭示体育扶贫的基本内涵[3-4],过多的关注了体育扶贫工作的宏观策略与模式[5-8],而体育援藏的研究来看,全民健身工程调查[9]、产业结构分析[10]、相关政策梳理[11]都有所涉及。这些研究成果,基本覆盖了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支持促进西藏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关于体育援藏的7项主要政策措施,唯独对“加大学校体育援藏力度”有所忽视。

从图2中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帮扶工作是在民政部专项引导资金的帮助下,在天津市民政局、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天津市体育局的鼎力支持下得以顺利实施。启动初期,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就项目落地事宜给昌都市教育体育局致公函,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府支持,同时天津市民政局和体育局的领导出席项目启动仪式,同时就项目的实施给予科学建议和政策指导。实施期间,依托天津体育学院的专家、教授、本硕博学生、实验仪器设备,在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教育厅的支持,昌都市教育(体育)局下发江达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协助项目执行的公函”,同时对在职教师培训给予继续教育学时认定,调动参与体育专业能力培训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藏区地域广阔,乡村校区之间距离较远且均为陡峭山路,再加上语言沟通障碍,江达县教育(体育)局派工作人员全程协助。另外,江达县各个小学的师生权利配合,学校提供最好的场地、最年富力强的教师协助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

图2 教育扶贫与学校体育帮扶的实施路径Figure2 The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upport

由于西藏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面临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地域性特征,如除县级小学外,乡村小学基本无专门体育教师,体育课通常由语、数、外任课教师兼任,组织形式较为“自由”;配备体育教师的中学,通常采用大班制,一节体育课动则一二百人;因环境因素制约,很多学校多年不组织运动会,更无校际之间的体育竞赛等,这与教育部倡导的学校体育体育课应该做到“教会、勤练、常赛”的基本要求相近甚远。面对这些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治理体系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动作技能分类与目标、课余体育活动、项目竞赛管理机制等内容要素正处于变革完善中的背景下,更应该思考学校体育究竟以怎样一种形式进行援藏帮扶。

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及其适用性

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12],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教育实践者(主要是教师群体)系统而公开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13],以改变教育生活为直接目的[14-16]。起初,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行动研究的使用过于关注行动研究在提高体育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意识、能力及科研水平上的作用以及行动研究的基本流程[17-18]。随着学者们进一步厘清了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调整了之前对学校体育行动研究过程的认知,改为经典的勒温(LEWEN)螺旋循环行动研究模式[19],并在国外经验借鉴的过程中,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归纳“本土理论”[20]及“适应性理论”[21]。因此,恰恰是中国地域广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经济的不平衡性、教育的复杂性、体育援藏帮扶的特殊性、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等特点,使得我们在探索学校体育援藏帮扶的道路上需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在无过多经验借鉴的前提下,以行动研究的范式扎根西藏自治区及其高海拔地区的学校体育本土之中无疑变得十分紧迫。

为此,本文尝试从行动研究的范式出发,选取西藏昌都市江达县为个案,就当地真实学校体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考察,通过体育教育者与研究者本身的实践反思,试图解答如下问题:体育院校援藏帮扶如何建立高校和中小学联动机制;如何提升昌都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何提高体育院校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因地因校制宜,打造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和运动项目品牌。

3.2 研究设计

研究资料主要来自对当地小学学校的校长、教师、辅导员、学生的访谈、田野笔记及观察的记录。研究对象是以促进西藏昌都地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在行动的每一个阶段,采用勒温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研究范式,研究团队与当地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小学学校的负责人、体育教师共同讨论、探讨想法和制定行动策略。总行动时间2019年7月~2019年10月,总共分为两个阶段。

2019年7月至2019年8月第一轮行动的主要目的为:第一,有效完成藏区5 157 名小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3个模块15项指标的检测,分析数据,找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第二,就藏区从事体育教学的71 名教师开展体育教师思政、业务能力培训,传授新时代教学思想、方法、经验,提升当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水平。

2019年9月至2019年10月第二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为: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结果和问题进行二轮方案构建,并通过项目组的商议与现实情况的考量,做出如下3 种行动方案。第一,根据藏区学校体育活动和赛事组织人才缺乏现象,对其学校管理干部、体育教师进行“竞赛组织管理与编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提高其竞赛组织能力;第二,针对藏区儿童的身体机能现状及低氧低压的环境特性,创编适合藏区学生的“增氧健身街舞”,在藏区推广;第三,指导14所小学校组织“校园体育游戏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4 赴藏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帮扶工作的行动过程

4.1 赴藏体育帮扶的第一轮行动研究

4.1.1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计划 (1)确立行动问题。在前往西藏昌都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与半结构化访谈后发现,摆在眼前的突出问题有:第一,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第二,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却还需承担其他科目的教师,而体育课又多由其他学科的教师顶替。(2)提出行动目的。结合已有的调研与问题逻辑,本文提出了本轮行动目的:一是,对教过体育课程的教师进行集中业务能力提升;二是,制定适合高原地区学生体质监测项目并逐一进行体质监测。(3)制定行动计划。首先,由天津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质测量等相关领域专家和江达县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校长经过二次讨论,初步构建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3个板块组成的15项指标,并最终形成“西藏高海拔地区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方案”。其次,聘请教育学、心理学、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4位教授组成专家团队,提出针对当地体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做出规划、形成授课讲义、录制技术课程教学视频等。最后,从个人身体条件、体育学科素养、吃苦耐劳精神、家长及导师授权等方面,选拔天津体育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体质监测及项目测量工作,为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支持。

4.1.2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行动 (1)江达县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在本轮的行动研究中,有序推进江达县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的计划与部分体育教师下乡寻找失学儿童的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使得在实际行动过程中需对原有计划的时间及培训人数做出必要的调整。此外,语言的交流与交换、教师知识体系与结构、课程授课形式与技巧、知识的输入方法与记忆等现实问题依然使得此次行动充满了挑战及无时无刻的调整。

为了应对这些实际问题,在本轮行动中,具体采取了课件的藏语翻译、授课专家语速控制、口语化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提问与答辩的培育形式、晚间回炉及心得交谈会等不常见的教学方式。同时,配合原有的计划开设的“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体育科学研究”等课程外,结合高海拔地区低压缺氧的气候特点,在本轮行动的实践培训部分增设新型体育游戏活动、增氧健身气功、高原地区的儿童体育游戏、校园护眼操等实践项目。

(2)江达县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在完成对昌都江达县14所小学全部5 157 名学生体质监测的16 天内,其实际的监测过程又遇到了高原地理特点、学校分布特征、学校课流程、测试时间有限、人员调配贫瘠等问题的影响。为此,研究者在本轮行动中主要做了如下3个方面的应对。

首先,借助政府与校方支持,以及前期的对接工作,对江达县14所学校进行各班轮流停课监测方式,调整学校授课流程与测试时间的冲突。其次,根据江达县各小学的地理位置和学生人数,学校学生人数300人以上,两小组同时入校,300人以下学校由一组测试团队完成监测任务,解决学校人文环境与有限可测人员的分配。最后,因江达县小学生身体偏瘦,删减了心率、血压等测试指标以符合高原特征。

4.1.3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观察与反思 (1)学校教师体质健康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是提高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内容效度的关键措施。由于乡镇小学低年级学生或刚入学学生汉语不高、无体质测试经历、监测仪器使用不当等原因,直接影响测试的进度。(2)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熟练性和规范性可以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由于学生动作技术不规范、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运动素质指标测试结果标准差的离散值较高,影响测结果的客观性。(3)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原始水平直接影响到体质健康评价效果的真实性。由于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下学生世居高原产生高原适应,导致学生群体中几乎鲜有“小胖墩”现象,但面部有“高原红”现象较常见。(4)需进行大规模长期追踪测试,拟构建西藏自治区或高海拔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体系,从机制层面解决好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运动项目干预的政策保障问题。

4.2 赴藏体育帮扶的第二轮行动研究

在对第一轮研究结果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轮行动研究,旨在进一步援助昌都地区学校体育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升。4.2.1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计划 (1)确立行动问题。在第一轮动研究中发现,昌都江达县小学生对体育游戏活动项目的兴趣非常高。而如何设计适合当地文化特点的“体育竞赛与体育游戏活动”成为确立的问题之一。事实上,昌都地区是藏族“锅庄舞”的发源地,面对第一轮行动研究学生肺活量较低的现象,如何运用藏族舞蹈和音乐元素,创编反映藏区学生的“增氧健身街舞”并推广成为确立的问题之二。另外,从第一轮行动中,研究小组发现:通过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教师进行培训,对其体育教学的提升更为直接,因此,如何根据藏区学校体育特点,对学校管理干部、体育教师进行“竞赛组织管理与编排”的培训成为确立的问题之三。(2)提出行动目的。第二轮行动研究旨在设计一套“竞赛游戏”、创编一套“增氧操”、安排一轮“教师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培训”。(3)制定行动计划。本轮行动研究的计划主要从:街舞组、竞赛组、专家组三种组合形式展开(见图3)。街舞组,根据藏区学生体质监测大数据得出该地区儿童的身体机能现状,结合当地“锅庄舞”动作词汇,运用藏族舞蹈与音乐元素,创编适合藏区低氧低压的气候环境的“增氧健身街舞”。竞赛组,根据昌都地区学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和师生需求,设计“校园体育游戏竞赛”方案。专家组,聘请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市体育业界竞赛管理运营相关专家以及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为昌都江达县教师进行“竞赛组织编排与管理”培训内容进行设计。

图3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计划图示Figure 3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Second-Round Action Studies

4.2.2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行动 (1)“赛事组织编排与管理”的培训。对藏区兼职体育教师进行赛事组织的培训是第二轮行动的重点工作之一。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中的发现:良好的组织在校“兼职体育教师”进行体质监测培训,确实能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此次培训工作恰逢“10.1国庆”前夕,因此,本轮行动研究尝试将“意志顽强、团结协作、敢于拼搏、永不言败”等思政教育要素融入到藏区体育教师的培训设计之中。(2)“体育竞赛游戏”的组织。国家对藏区学校的体育设施给予了很多的支持,特别表现在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配套上,但硬件条件的更新与软件(体育教师水平的差异)条件的“持平”,致使这些援助措施并未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大的帮助。因此,对藏区体育教师的教育投入需高于单纯的硬件输入。(3)“增氧健身街舞”的创编与推广。增氧健身街舞在昌都江达县14 所小学推广,这套增氧健身街舞主要通过街舞韵律、动作分解、成套串联的基本过程传授给学生。大部分学校能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与,有些甚至是全校参与。在此轮行动中我们发现,校级领导重视的学校在推广上具有较大的影响。

4.2.3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观察与反思 通过第二轮行动研究后发现,昌都市江达县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远比预期的高,他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以及与生俱来的动作协调性都展示了对运动的向往。此间,以教师培育为突破口的体育竞赛游戏课程设计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如何改进当地教师进修中的培训政策持续性、教学内容针对性、身体锻炼时效性的培训评价观测点值得反思。

从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卷反馈看,江达县小学教师对“体育竞赛游戏”与“增氧健身街舞”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大多数教师认为,培训对其体育教学观念与思路改变的帮助大。当地体育教师更倾向于提升自我的体育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对科研水平与学历水平的需求并不高,但他们对于此次培训在提高新知识与新运动技能帮助方面的认知却差异不大。这说明藏区教师普遍认为,当前的知识结构能满足教学需求。而对于新授的“知识”形式没有明显的变化,反倒觉得自己对体育教学的态度有所改变成为了此次培训的亮点。

5 藏区学校体育帮扶工作的再反思、再认识

在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从援藏教育扶贫实际效果的角度审视我们学校体育帮扶工作必要性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新时代学校体育究竟以怎样一种形式进行援藏帮扶?仅仅靠提高补助金、体育设备投入、增加体育教师等输入方式是否具有长效性?西藏地区究竟需要怎样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机制?这些体育形式或做法是否能有效凸显“体育扶贫”的内涵?萨格(SAGOR R)借助人格力量与思想观点,提出了推动学校社区转变成体育锻炼活动型社区的观念[21],在本次行动研究实施效果好的学校中得到体现。这为反思校长们领导的人格力量与藏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水平提升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但藏区学校体育扶贫工作依然存在:援藏学校之间需要具有共同愿景来应对体育帮扶的行动目标,但要创建一个有助于西藏自治区或高海拔地区的学校体育帮扶模式需要怎样的突破点?如何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升体育美育的浸润计划?在体育教学提升学校共同愿景的同时,如何实现援藏“精准扶贫”的愿景目标?等值得反思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反思以上问题与总结行动结果的前提下,提出如下几点关于藏区学校体育扶贫工作的再认识。

5.1 一种基于“教育扶贫,体育帮扶”共同愿景的实施路径

(1)体育活动小组的建立。行动研究显示,学校建立各种形式体育活动小组,对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加师生体育运动的认同感、带动其他课程教师的运动参与度具有显著的效果。就藏区的学校而言,不仅器材设备相对匮乏,而且掌握体育美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全能型”教师更是紧缺。体育活动小组的建立,无疑可以缓解学校的全能型教师资源短缺的困境,改善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2)特色运动项目的建立。基于体育活动小组的特色运动项目的建立,可以帮助学校形成有效的体育学习群体。例如,第二轮行动研究中的“增氧健身街舞”的创编与推广过程,就是同普小学校长调动“可用”教师资源,建立集创编、学习与教学一体的体育活动小组,利用“体质健康,奔跑团队”项目研究团队的专业优势,将学校自创自编的融汇藏族舞蹈元素的特色运动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展示,达到实现“共同愿景”的行动目标的具体举措。

5.2 二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型社区

从校领导的人格力量看,此次推动的学校体育帮扶行动能否取得成功以及持续时间长短,与该校领导人给予的支持直接相关。例如,波密一小的校领导极具体育运动情节,不仅在本项目团队离藏前给予自编体育舞蹈的展示,还在之后的数月间与科研团队保持对接,后续依旧多次展现该学校编排的不同具有藏族元素的体育舞蹈项目,这与其他多数学校产生鲜明区别,进一步证明了领导人格力量的特殊作用。

从相互凝聚的思想力量看,在江达县的体育教师队伍中,充斥着较多的“新手体育教师”或“低效能的体育教师”,对这些教师来讲,需要提供一种方法在相互凝聚各自思想的前提下,适应各种动作难度不高,运动技术组合轻度复杂且能够达成潜力的运动项目,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的效率。本次行动研究发现,但凡不事先预设出一个固定的体育项目实践主题之前,让体育教师选择一个其教学过程中“某一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加工与实践规划,更容易使当地体育教师产生行动思想上的相互凝聚。

5.3 三个援藏“教育扶贫,体育帮扶”制度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1)加强西藏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和科学指导的同时,更需要对当地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行动研究的结果也显示,突破专业界限,以体育教育为引领,整合当地的教师资源(非体育教师)进行体质监测培训,能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应将培育与提高西藏地区及其高海拔藏区体育教师在体质监测方面的能力视为基础工作。(2)合理规划高等体育院校或有意向的综合类高校与对接市区之间的工作需求,以省级以上的重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为依托,聚焦西藏自治区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结合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建议对口经费支持,上级相关部门专项支持经费。同时寻求社会筹措资金款渠道,拓宽援藏定向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确保高校体育援藏工作的持久性和实效性。(3)争取将立志服务于藏区或高海拔地区的体育教师纳入对接高校本科及研究生的招收政策范围,积极探索立足体育学学科专业与相关专业(舞蹈、语言、艺术、表演,教育)交叉融合,打造适合我国教育、体育、艺术等师资力量欠发达地区(三区三州)“全科型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基于“十四五”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向均衡协调方向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基础教育阶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质量的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5.4 四个“服务”建设,确保“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

(1)服务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围绕享受运动乐趣、塑造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增强体质健康的教学目标,按照援藏对口体育帮扶学校和师生需求,设计开发特色体育专项课程,例如球类、体育舞蹈、民族传统体育等。(2)服务中小学校课余体育实践活。帮助中小学校丰富“大课间”、夏令营、冬令营师生体育健美健身活动,持续开展校园舞蹈、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等常态化实践活动,建设体育锻炼兴趣小组或社团,帮助学生掌握体育动作技能。(3)服务中小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帮助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课间音乐、教室、走廊、宣传栏和新媒体平台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格调高雅、富有韵律动感、充满运动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组织体育节活动,鼓励高水平运动队走进学校开展校园体育竞赛活动。(4)服务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学校体育帮扶,如扶体育名师工作室、运动名将工作坊、培训进修、师徒结对等形式支持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与学校合作开展体育特色项目、体育专项课题研究,推动体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和推广,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水平。

6 结 语

体育院校赴藏的体育帮扶行动研究是聚焦于一个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成功案例,项目构建了援藏对口服务“一校一市”学校体育帮扶的联动机制,深刻把握学校体育工作融入“面向人人的体育中去”的体教融合核心理念,建立和完善西藏地区学校体育的教学、竞赛和师资培育相结合的体系,以期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体教融合目标定位。

因此,本文提出了围绕“体育活动小组”与“特色运动项目”建立而形成的一种“援藏教育扶贫,学校体育帮扶”共同愿景的实施路径;囊括了“校领导的人格力量”和“相互凝聚的思想力量”在内的两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型社区。同时,“教育扶贫,体育帮扶”制度政策还需要从体质监测与教师培训同步进行、高等院校与西藏市区之间的对接以及援藏教师的再教育工作等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此外,这些共创的分析框架和体育教学训练相关的解决方案,还需在承载教育扶贫功能的长远发展道路中建设“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小学校课余体育实践活”“中小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小学校体育教师队伍”4个方面的服务。

猜你喜欢

藏区体育教师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爱在黄河第一湾:“上海女婿”的藏区传奇
我们的“体育梦”
手机媒体的使用与藏区稳定研究*——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
甘孜藏族自治州派出所遭冲击 警察开枪自卫
冲击派出所扰乱藏区不得人心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