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庭湖区环境破坏现状与生态修复对策探究

2020-11-25宋立波

西部论丛 2020年4期

宋立波

摘 要:洞庭湖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要在充分了解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地分析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效制定科学的生态修复对策,深化科学的策略执行能力,以提升洞庭湖区环境改善的效果。

关键词:洞庭湖区;环境破坏现状;生态修复对策

1、引言

由资源保护向资源保护与效益开发相结合转变,由分层管理到创新管理体制加强整体治理的转变,注意两者兼顾,缺一不可,做到生态系统改善与效益双赢的崭新局面,并进一步寻找改善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手段和方法,使湿地生态系统由衰退的趋势转向良性循环。

2、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分析

2.1水质污染。洞庭湖是一个开放性湖泊,其水质污染源极其复杂且广泛,既有点源污染也有非点源污染,因缺乏基础数据,难以对污染物的数量进行量化。洞庭湖的水质属于中度富营养化,这实际上是水质中氮、磷等营养要素增加和积累的过程。

湖滨湿地能作为重要的水質净化系统,其利用水草的净化优势,能显著地改善其不良的水质污染问题。但是随着水质污染量的不断扩大,水质污染物激增,其净化能力丧失。

2.2洪涝灾害严重。洪涝灾害严重主要是因为洞庭湖的蓄水能力在不断地下降,原因是其河流中大量泥沙的不断累积,造成了河床高度不断地提升,二是围垦湖泊,与河争地使洞庭湖的实际蓄水容量却在不断地降低。河水泥沙的增加,与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性不断加剧有关,在洪涝灾害的增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洪涝灾害会导致坝体不断地加高,同时也会导致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影响。

2.3水生动物难以生存。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但是受不良气候问题的影响,如干旱等,导致水位不断下降,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地压缩,在缺氧、污染等问题的影响下,造成了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同时因周边地区过量的地下水开采以及地表水过量取用,导致水源补充能力不断地下降。再者人类过量的捕捞以及水生生物生存繁衍水草及芦苇面积的不断减少,导致各种生物生存影响较大。

3、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

3.1自然因素。洞庭湖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在洪水频发或者干旱季节的影响,导致洞庭湖水位极端性灾害问题的增加,加之水土流失、违建房屋问题的影响,其生态环境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人类破坏行为在极端的自然因素影响下被放大化。

3.2人文因素。洞庭湖环区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主要是在其上游以及周边企业的违规污染物排放,水质受到严重的破坏。同时周围的违建建筑不断向洞庭湖环区排放有害的生活用水,导致水质问题同样受到影响。而洞庭湖环区内不科学、无规划的人工养殖或者捕捞行为,严重地破坏了洞庭湖环区内的食物链,在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前提下,洞庭湖环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不断下降,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不足,在生态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不具备科学化的生态保护手段,洞庭湖环区的生态问题不断加剧。同时在人文因素的管控过过程中,往往不具备完善、科学的法律以及管理控制机制,很多不良的破坏行为依然存在。

3.3经济因素。洞庭湖环区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通常就会对其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主要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很多科学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全面化、科学化的建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洞庭湖环区的环境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比如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其科学化农业发展机制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较多的肥料物质、白色污染物质进入洞庭湖环区,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洞庭湖生物生长受到严重的影响。

3.4政治因素。在洞庭湖环区环境保护的法律建设以及各个环境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过程中,存在依据性、协调性方面的种种问题,很多工作的开展往往不具备良好的效率性以及科学性保障。在洞庭湖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中,存在诸多的漏洞性问题。比如法律条文之间互相矛盾和交叉、环境管控部门管理责任划分界限不明确、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流程不明确等。

4、洞庭湖区环境生态修复对策

4.1做好思想宣传工作。洞庭湖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规划》为依据,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总遵循,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水陆并重、河湖共治”、“空间管控、分区施策”等基本原则,扎实推进重点区域治理,有效保障洞庭湖区供水安全,加强生活、工业、农业水污染治理,系统保护和修复洞庭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切实守护好一湖清水。重点做到好洞庭湖环区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具体环境保护科学方式的内容开展,提升保护意识的同时具备较高的保护能力。在宣传机制打造方面,以全面化的宣传系统,发挥基本的宣传优势,提升宣传效果。建立以主流媒体宣传为主,辅以现代化自媒体宣传手段,扩大宣传范围和宣传渠道。

4.2控源截污。洞庭湖环区要识别和控制区域内一切污染源头,在污染控制方面具备较高的问题识别和主动应对能力。同时要采取可续全面的治理手段,比如在水草过滤的基础上,通过配合必要的覆盖、疏浚、氧化等方法,提升对于污染物的截堵能力。配合必要的洞庭湖环区污染物打捞作业,有效地控制湖面以及湖内的污染物控制能力。

4.3建立科学的生态保护型经济发展模式。洞庭湖环区环境保护的彻底性问题改善,科学打造和规划相关的经济模式,通过发展绿色生态化的产业结构,逐步的撤去具有较大环境污染性的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对于生态化的产业结构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鼓励当地居民发展科学化的经济。同时,在良好生态保护产业结构的发展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示范性的成功生态产业模式,提升当地居民的参与性。

4.4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控机制。洞庭湖环区区域内的监控机制落实,是提升对于环境问题预警能力,提升环境保护主动控制力的科学手段。监控机制可以在落实人工巡视的基础上,引入自动环境问题识别监控系统,在环境监控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良好的问题识别和处理应对能力。同时落实好环境监督以及处理过程中的责任机制,打造各个管理部门工作开展的责任明确化机制,做到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同时能协调配合,具备较高的机动性调整控制能力。

5、结语

坚持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环洞庭湖经济圈、科学统筹城乡一体化湿地保护机制,建立洞庭湖保护区共管体制,各政府部门加强分工合作和非政府组织间合作,贯彻制度管权,健全监督系统,重新调整保护区管理权,完善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1] 周启星,魏树和,张倩茹.生态修复[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6.

[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与工程示范[M].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6.

[3] 陈家宽,雷光春,王学雷.长江中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十佳案例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4] 李姣.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