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党员忠诚教育探析
2020-11-25龚敦
龚敦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信息流通的加速,文化的更新和转型日益加快,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行的背景下,强化大学生党员忠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内容是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党的信仰教育、宗旨教育、身份教育、党史教育等,不同增强与党和人民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责任认同。
关键词:忠诚教育;大学生党员;多元文化;环境
一、“忠诚”的丰富内涵
(一)含义。“忠”,《说文解字》中述“敬也,尽心曰忠”。“忠”被古人视为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曰:“忠恕而已”;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诚”,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愚公移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重要性。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了奠基石作用。第一,忠诚是人类社会普遍共通的价值认知,是与生俱来的道德和义务。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忠诚。作为公民,有忠诚祖国的义务;作为家庭成员,有忠诚家庭的责任。第二,忠诚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邓小平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习近平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忠诚是一种信念,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伟人发自内心的对祖国和人民忠诚情感的自然表达。第三,忠诚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古人云“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忠诚,那么就失去了人们最根本的信任,同时也失去了在社会上立足的根基。切实做到忠诚的知行合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充分体现。
二、忠诚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大学,忠诚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忠诚教育从递交入党申请书起始,就一直贯穿于整个过程。
(一)党的信仰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信仰,就如同一盘散沙,经不住风吹雨打;一名共产党员如果迷失了信仰,就如同大厦少了顶梁柱,摇摇晃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观念和价值并生着,考验着每一个大学生党员的价值选择和取向。加上西方文化渗透的加剧,近年来,大学生出现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偏差,在网络上多次出现一些大学生党员发表不当言论的案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愤怒与谴责。这表明,在大学生党员中加强忠诚教育刻不容缓。
(二)党的宗旨教育。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忠诚于人民,践行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利益观,把为人民服务摆在最高的位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学生,要切实增强对群众的感情,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满腔热情为民帮困,诚心诚意为民解难,真心诚意为民办事。
(三)党员身份教育。从访谈结果来看,大学生党员对自己的身份存在认识模糊现象,主要表现在身份意识不强、政治身份虚化,行为身份缺失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在哪个方面、哪个部门、哪个地方工作的党员干部,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从思想、政治、组织、行为等方面明确其身份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四)党史教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每一名大学生党员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加强党史教育。
三、忠诚教育的主要路径
如何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忠诚思想,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忠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既要从正面开展典型教育,又要立足现实组织实践教育;既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又要从个人成长角度出发,使之主动自觉接受教育。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忠誠教育,不能脱离学校教育大背景,要将其融入到思想、情感、责任、行为等价值教育之中,双管齐下。
(一)强化思想认同。思想引领实践,思想上认同组织,是强化忠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大学生党员中强化对党忠诚,一是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思想认识上,对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发自内心地认同,不断提高忠诚度;二是要用最新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三是要警惕和抵制错误思想影响,切实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使自己的思想脉搏与党组织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要不断加深对党的认识,增强自己的党性,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从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入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强化情感认同。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情感认同是一种肯定、满意的态度。人类的情感体验依赖于需要本身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的价值评价。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忠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价值教育,其主体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党员对忠诚价值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价值观。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考验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这场战“疫”中,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投身一线,党员同志舍“小我”为“大我”,老百姓响应号召居家不外出,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生动展现出的爱国者的感人事迹和榜样力量,激发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共鸣。在这个认同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要不断选择、吸纳忠诚的价值,强化个人与祖国之间的情感联系,激发强烈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强化其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强化责任认同。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时代呼唤担当,青年是新时代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青年大学生党员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作为大学生中的精英,不能躲进象牙塔,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大学校园中,忠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号里,要外化为具体的行动之中。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扎根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参考文献
[1] 宁曼荣,袁锦.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
[2] 刘启春.政治忠诚: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伦理[J].求实.2010(08)
[3] 刘晓哲,何彦霏.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J].理论探索.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