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微观教育公平:科任教师能做什么

2020-11-25褚宏启

中小学管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科任微观公平

褚宏启

人们往往认为,推进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责任,其实不然。推进教育公平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有责任。对于孩子而言,学校和课堂层面的微观教育公平甚至更为重要,这涉及他们的切身感受与实际获得。在学校,孩子主要生活于课堂中,每天给学生上课的科任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公平”负有重要责任。那么,科任教师到底能做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检视。

第一,科任教师能“平等尊重”每个孩子吗?平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无关富贵贫贱。科任教师对课堂上的每个孩子都要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尊严,“同等关切”每个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对关系近的、打过招呼的、来自“权贵”之家的孩子就高看一眼,对家里穷的、肢体残疾的、智商低的、学习差的、习惯不好的孩子就嗤之以鼻。科任教师喜欢成绩好的孩子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就歧视甚至讽刺挖苦成绩差的。科任教师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与审美偏好,但是不要因此对学生进行不公平对待,如不要因为孩子的衣着或者长相不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而心生厌恶并有歧视言行。孩子的心灵是纯净而敏感的,对老师的知识点讲得对不对可能没有判断能力,但是对老师是否公平往往能精准判断。

第二,科任教师在课堂上能给每个孩子提供“平等机会”吗?我听过一节小学的课,一个坐在第一排的孩子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近10次,而其他很多孩子连一次机会都没有。这显然有违平等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提问的机会、发言的机会、全班展示的机会、受表扬的机会,不能只是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尤其是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要让每个孩子都有话语权、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要给予自卑胆怯的、寡言少语的、沉默不语的孩子平等的表现机会与锻炼机会,否则会造成恶性循环。当然,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展示机会,科任教师可以进行跨课时的教学设计,做到平均每上几节课,每个孩子都有一次发言机会。

第三,科任教师在课上课下能给予弱势孩子“补偿性教育”吗?弱势学生主要指贫困学生、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这些孩子往往学习成绩不佳,其原因不只与孩子个人有关,更与其家庭背景有关。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业,没有足够财力供孩子读课外补习班,甚至家里没有一张孩子专用的书桌。教师不应歧视甚至放弃这些孩子,尤其是成绩不好的孩子;同时,即使不歧视他们,只是给予他们“平等对待”也是不够的,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资源与关爱,要给予他们高于平均水平的“补偿性教育”,才能弥补与抵消家庭的不利处境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对这些孩子要做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如个别补课)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达到“学业基本标准”,为他们今后的升学与就业奠定实实在在的基础。不歧视,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这是每个科任教师应有的专业态度与专业责任。

第四,科任教师能根据个体差异给予“差异性教育”吗?孩子们千差万别,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需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孩子一碗水端平,不意味着一刀切对待。一碗水端平的实质是“同等关切”,补偿性教育、差异性教育恰恰是本质上落实同等关切的具体表现。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即便是高质量的,也不能适合于所有学生。科任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要对全班学生予以“细分”,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型,甚至尽量关照到“每一个”。例如:同样是成绩不好,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基础差,有的是因为不想学,还有的是因为智商低(例如轻度智障)。教师要分清原因对症下药,基于不同的学习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与评价策略。在个别班级,还有轻度残疾孩子随班就读,科任教师对于此类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爱与学习支持。

课堂上的教育公平是最接地气、对孩子最直接的教育公平,这种公平,表面上看是微观公平,实际上加总起来就是整个的宏观教育公平,因此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微观与宏观的区分意义不大。推进课堂公平,每个科任教师责任重大。教师教育与教师培训要把教师推进教育公平的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培训力度。这樣,每一堂课才有可能成为“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才有可能让校园成为真正的乐园。

(编辑?孙金鑫)

猜你喜欢

科任微观公平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处理”——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为例
必须公平
秉持五个“一” 形成教育合力
同伴合作 互利共赢
科任教师要参与中学班级管理
微观看世界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