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李白对济宁历史文化的影响

2020-11-25夏义梅孙广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杜甫李白

夏义梅 孙广军

【摘要】唐朝诗人李白一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偕妻女由湖北安陆寓居山东任城(今济宁),开始了他“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的生活。李白来济宁时,时年36岁,是其生活阅历丰富、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的时期。李白辉煌的诗歌成就,使济宁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加充实和厚重。诗人的豪放浪漫、真率自然,使这座充满了诗歌气息和文化韵味的城市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唐风遗韵的悠长。让我们沿着当年诗仙的足迹,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李白,走进历史。

【关键词】李白;济宁历史;杜甫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一、从李白的诗篇看李白对济宁历史文化的渗透

诗人对济宁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儿子在这里出生,女儿在这里长大。济宁历史的久远、文化的灿烂、山川的秀丽、民风的淳朴,深深感染着李白。李白走遍了济宁大地,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和不朽的诗篇,在很多诗篇中表达了“我家寄东鲁”的眷恋之情。邹城的峄阳孤桐、兖州的石门遗迹、“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的泗水风光、汶上的汶水、汶鱼,无不在诗人的笔下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他的诗中,既有对济宁厚重历史的感叹,也有对亲情、友情的真情流露;既有抒发对大自然的挚爱的情怀,也有对济宁风土人情的详细描绘。

(一)李白对济宁历史的阐述

李白在济宁所写的几十首诗篇中,值得浓墨重彩来剖析的莫过于《任城县厅壁记》。李白来济宁的第二年,在其任城县衙大厅书写此文而名扬天下。李白用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任城(今济宁)的历史变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风姓之后,国为任城,盖古之秦县也。在《禹贡》则南徐之分,当周成乃东鲁之邦,自伯禽到于顺公,三十二代。遭楚荡灭,因属楚焉。炎汉之后,更为郡县。隋开皇三年,废高平郡,移任城于旧居。邑乃屡迁,井则不改。鲁境七百里,郡有十一县, 任城其冲要……”对治理任城(今济宁)的县令贺公大加褒奖:“帝择明德,以贺公宰之。公温恭克修,俨硕有立。季野备四时之气,士元非百里之才,拨烦弥闲,剖剧无滞,镝百发克破于杨叶,刀一鼓必合于《桑林》,宽猛相济,弦韦适中……”

(二)李白笔下的风土人情

李白诗篇中,对济宁的风土人情均有出神入化的描述。譬如他在《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使》里描写了鲁缟的珍贵和稀有,并且借物寓情,以鲁缟为媒介传达“一尺重山岳”的情谊的宝贵:“鲁缟如白烟,五缣不成束。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再看《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中对“鲁酒、汶鱼”活灵活现的描写:“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诗人眼里的鲁酒、汶鱼因为友人的馈赠而变得更加温暖、醇厚、鲜活。在《鲁东门观刈蒲》中对蒲草的描绘是:“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欣赏李白描写济宁风土人情的诗篇,便于更翔实地了解唐代时期济宁地域文化的魅力。济宁人的豪爽、仗义,食鲁鱼、喝鲁酒的趣味和豪情,人们收割蒲草的场面和劳动的欢愉,均在诗篇中美轮美奂地演绎出来。李白在享受愉悦诗意生活的同时,也为我们复制了唐朝时期济宁人民的淳朴、善良、好客、重情义,再現了济宁人民生产、生活场面的真实情景。

(三)李白和杜甫的交游

唐天宝年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识,两人相约诗人高适一起漫游梁宋。之后,李杜一起去济南、兖州、曲阜、单县等地游历。两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情深意笃,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佳话。闻一多把两人的友情比之为“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在任城,两人和任城主簿一起泛舟古南池,诗酒唱和。“秋水通沟泊,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林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杜甫的《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寥寥几笔,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李白、杜甫、许主簿畅游古南池、把酒言欢的动态景观。天宝四载,杜甫与李白离别,两人相互怀念的诗篇达十余首。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中抒发与杜甫分别的伤感: “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在《沙丘城下寄杜甫》里把对杜甫的思念之情比作浩荡的汶水,绵绵不绝。“我来竞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济宁市区遗留有南池遗址,位于太白楼西南约三里许,现在已修复完好并已对世人开放,两位诗人也得以于千年以后再度相逢。“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双子星座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

(四)李白笔下的酒文化

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诗增酒趣,酒扬诗魂。美酒激发了李白的灵感,更增添了他的诗歌的浪漫神韵。如“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玉壶挈美酒,送别强为欢。大火南星月,长郊北路难”(《送梁四归东平》)、“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别中都明府兄》)、“昨日东楼醉,还应倒接蓠。阿谁扶上马,不省下楼时”(《鲁中都东楼醉起作》)等诗篇,诗人给静态的美酒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酒在诗人的笔下成为了抒发情感、传递友情的媒介和平台。我们似乎又感受到了李白把酒问月、会朋别友的豪放,看见了李白喝得酩酊大醉、憨态可掬的真性情,闻到了诗人一醉就是千年至今尚未醒来、依然散发着的浓郁的酒香。

诗人对济宁历史的深情解读、对济宁风情的完美展示、与杜甫的真挚的友情,以及对美酒妙趣横生的描写,我们可以更透彻地了解李白在济宁真实的生活阅历。一个重情义、爱生活、豪爽、奔放、天真、可爱、鲜活的李白形象,横跨了一千多年的时空,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之中。

二、从市区的文化遗存看李白与济宁历史文化的渊源

在济宁市区,一些有关李白文化的人文情愫可谓无处不在。太白茶馆、酒家、宾舍、诗仙路等体现李白文化元素的店铺和街道很多,这些商铺、酒肆蕴含着浓厚的李白文化的元素,这些文化元素从不同的角度演绎着济宁人民对诗人的厚爱,使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更加意蕴悠长。市区关于李白的名胜也不少,如青莲胡同、浣笔泉、太白楼等这些至今浸润着历史沧桑的文化遗存。浣笔泉位于太白楼东二里许,其泉清澈见底,因为李白曾经于此浣笔而得名,浣笔泉附近的道路也因李白而更名为浣笔泉路。在纪念李白的遗迹中,尤以太白楼最能体现李白文化的精髓。元代京杭大运河改道济宁以后,济宁运河故道自南向北转西从济宁城内逶迤穿过。运河北岸的太白楼与运河隔水相望,成为最亮丽的风景,被誉为运河之畔璀璨的明珠。太白楼成为中国文人心灵深处的栖息地,是济宁古老文明的象征、济宁城地标式的建筑。太白楼作为特殊的历史文化符号,已经融入到李白文化、运河文化、历史文化之中。

随着岁月的流逝,诗文的作者早已消失于历史的云烟中,但是其诗文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一直唤醒着人们的记忆,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三、李白文化与济宁历史文化的交融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济宁成为了“东鲁之大郡,水陆之要冲”“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的水上交通枢纽。明清时期,是济宁运河发展的鼎盛时期,因为运河的繁华,太白楼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喧嚣、热闹,文人、名人荟萃的时期。史书记载,当时的许多官员到达济宁或者路过济宁时,下船以后由南门登临运河北岸的名胜古迹——太白楼,并借此抒发对李白的怀古之情,成为了一种风尚。乾隆皇帝、李如圭、潘季驯、何出光、汪邦柱、靳辅、叶方恒、完颜伟、林则徐等这些至今在史册上闪耀光芒的历史名人都曾慕名而来,一睹诗仙风采,留下诗文来表达对诗人的怀念之情。这些诗篇被后人刻石作为永久的纪念。在太白楼上的馆藏石刻中,有一半以上属于明清时期。石刻蕴含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人们不仅能领略到书法的绚烂美,更能感悟到历史的沧桑、厚重之美。这些石刻或镶于楼的外壁,或立于楼外平台之上,或加石特加保护。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文化与济宁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李白文化浸润着济宁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浩如烟海的济宁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在济宁所写的诗文、太白楼、浣笔泉等文化遗存,所有与李白有关的一切,包括后人的纪念遗迹等,都是历史给予济宁的一种馈赠,是历史赐与济宁的一份得天独厚、内容丰富的文化宝藏,是积淀在济宁人心中的一个珍贵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

作者簡介:夏义梅(1973-),女,山东省济宁市博物馆,本科,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研究修复和李白文化研究;孙广军(1973-),男,副研究馆员,济宁市李白纪念馆馆长,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护研究修复和李白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杜甫李白
登高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倒下的那一刻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