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路径

2020-11-25陈伟华曹祥清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红色文化理论

陈伟华 曹祥清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最基本的国情之一。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符合各民族最高利益的正确道路和每一名中华儿女的必然选择。红色文化在民族独立的抗战烽火中孕育、发展和丰富,充满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智慧,彰显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牢固树立民族家国情怀,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实践,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第六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关键词】红色文化;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实践路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最基本的国情之一。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符合各民族最高利益的正确道路和每一名中华儿女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中华民族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迎来了最好的复兴机遇。但同时,中华民族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向上向好的阻力日益增大。红色文化在民族独立的抗战烽火中孕育、发展和丰富,充满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智慧,彰显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全体中华儿女需要汲取红色文化蕴含的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一、红色文化的特质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形成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形态。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真实写照,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涵。

(一)民族性

红色文化在为谋求民族独立的实践中萌生,其形成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真实写照。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旨归,致力于推动国共合作,推动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大潮。抗战胜利充分证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蕴含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人民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红色文化归根结底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发展和传承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民情,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从此,红色文化深深打上了人民的烙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时期,红色文化所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中国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动能,有力推动人民群众书写伟大复兴新篇章。

(三)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1]红色文化遗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因,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治国理政的顶级智慧。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时,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民情军情,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抗战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以及和平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范例。可见,红色文化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先进文化,助推着中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四)美育性

自古以來,中华儿女都崇尚美好的事物。红色文化孕育了无数美好的事物。那些舍身取义的爱国爱党情、血脉相融的民族同胞情、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对国家民族的依恋、对民族同胞的眷恋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完全契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更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一脉相承。因此,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点亮人们的美好心灵,激发人们内心追求真善美的民族家国情怀。

二、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选择和现实要求

(一)民族团结进步是历史演进的必然选择

民族团结进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前提。《孙子兵法·谋攻》中说:“上下同欲者胜。”强调上下团结一致,勠力同心的重要性,意指团结进步是胜利的基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西方列强欺辱和北洋军阀剥削之下,中华儿女一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深沉的民族心理。从1921年7月党的成立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将这种朴素的民族心理进一步升华为高度的民族自觉和强烈的爱国情怀。[2]随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各民族同胞、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引领下,呈现出空前的民主觉醒和民族团结,[3]日本帝国主义最终被全民族抗战的浪潮席卷淹没。可以说,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唯一正确选择,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二)民族团结进步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

世界上没有一个分裂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创造灿烂辉煌的文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在民族团结进步旗帜的引领下,实现了从落后挨打到独立自主,再到繁荣富强的跨越。

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既要积极应对深刻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更要时刻防范西方敌对势力的阻扰和破坏。面对内忧外患,民族团结进步极其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强调民族团结进步意识需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更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成效要更加显著。“化”则要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成为中华儿女的思想指引和行为自觉。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向之一,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依托途径。[4]

三、红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作用

红色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团结进步为重要表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祖国大好河山的光复统一,“红船精神”“铁军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深度淬炼,陈毅、粟裕等开国将帅的英雄辈出,充分印证了辽阔富饶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伟大深刻的革命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灿烂辉煌的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可以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一)增强政治认同,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共识

红色文化蕴含着特定的政治基因。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辱。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才终于迎来民族独立解放的曙光。当前,中国正努力追寻伟大复兴中国梦。然而,西方敌对势力在外交、外贸、文化等领域处处掣肘中国发展。面对艰险的挑战,红色文化孕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及治国理政的顶级智慧,将极大增强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的决心,汇聚民族团结进步磅礴力量,助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民族团结进步自信

红色文化蕴含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红色文化来源于为民族独立的伟大抗战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追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靠的不是穷兵黩武暴力扩张,而是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5]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6]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精髓,筑牢文化复兴根基,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坚定民族自信。

(三)夯实思想根基,把牢民族团结进步方向

社会发展引领着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人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易受不良思想的腐蚀。一些“以洋为尊”甚至“分裂祖国”的思潮时有发声。红色文化倡导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践行将个人的未来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理念,极具感召力。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以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夯实人们的思想根基,增强中华儿女与伟大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原动力。

(四)引领审美情绪,熏陶民族团结进步情怀

红色文化是美好的文化。美在党和人民“一切为了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的坚定誓言;美在“牺牲小我小家,成就人民国家”的无私选择;美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豪言壮语;美在“‘五方之民共天下,民族团结是一家”的民族情结。因此,红色文化有利于激起人民对人间大爱大美的向往,激发人民追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家国情怀。

四、红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路径

民族团结进步是民族复兴之基,是精神力量之源。紅色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展示,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牢固树立民族家国情怀,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实践,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第六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一)深刻领悟民族政策,把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向

民族政策是民族工作的指向标。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7]一直以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工作人员和游客观众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一是积极与省、市民族工作部门对接,了解最新的民族工作动态,业务上主动接受他们的指导,并结合实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创建。二是结合实际工作,制定了服务少数民族同胞、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长效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实践贯穿于日常工作始终。三是结合实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教。如制作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册宣传民族政策、宣传新四军少数民族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等。通过深刻领悟民族政策,纪念馆把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向,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坚实地迈进。

(二)深度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利条件。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所展示的红色文化以新四军在苏南茅山地区建立抗日政权、建设人民军队、抗击日伪顽势力为重点。新四军是团结的队伍、进步的队伍、模范的队伍,他们善待百姓、作风优良、英勇善战,吸引了众多热血爱国青年的加入,其中包括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同胞。在苏南抗战中,七千新四军英烈为国捐躯,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经江苏省委批准,先后在茅山脚下建成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和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为适应红色文化传承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功效,2008年,纪念馆新建了“风云江南——苏南新四军将帅陈列馆”,并设立了上百平米的粟裕(侗族)大将专题展厅。展厅以雕塑、展板、文物展示等形式,展出了这位少数民族开国大将的主要生平业绩、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照片及珍贵的文物史料。包括1933年粟裕亲手填写的党证、干部履历表,粟裕保存使用的《游击队行动手册》《抗敌战略论》等文献资料,还有粟裕曾佩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及其生前使用的收音机、名片等遗物。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纪念馆重新布展基本陈列展,分别在不同的展厅展出了老新四军蓝荣玉(畲族)下放到龙岩地区时使用的瓷杯、工作会议记录本以及棉袄等遗物。此外,还展出了韦一平(壮族)、刘震英(壮族)烈士的相关图片史料。这些展览与文物史料的展出,不仅彰显了少数民族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更加深深震撼和教育了观众:民族独立是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今后只有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才能不断形成和增强发展合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深入萃取红色基因,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

深入萃取红色资源基因密码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举措。抗战期间,新四军队伍里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将领、英雄人物和爱国模范。他们中,有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同胞直接参战,甚至为国捐躯,还有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也纷纷通过募捐筹集抗战物资、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等方式支援祖国抗战。民族抗战的大潮不仅在国内掀起了滔天巨浪,在国外同样激起暗涌,最终将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淹没。为了提炼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纪念馆研究人员查阅了大量史实资料,走访了多位新四军老领导、老同志及其亲属,不断梳理完善粟裕大将(侗族)、蓝阿嫩(畲族)、韦一平(壮族)等功勋英烈的资料,结合日常工作进行深入宣教。一是在日常讲解中,注重以故事的形式对观众讲述蓝荣玉(畲族)等革命先烈们克服民族习惯、语言认知等多重困难,融入民族战争的汪洋大海,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甚至英勇牺牲的事迹。二是精心打磨了多堂精品主题讲座课程。例如“粟裕大将的光辉岁月”专题讲座,以时间为主线,分六个部分全面生动地讲述了这位新四军高级将领的辉煌一生,充分展现了这位侗族开国第一大将彪炳史册的卓著功勋和智勇果敢的光辉形象。红色基因密码的萃取让参观学习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各民族同胞、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都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和流血牺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怀念。

(四)深化开展特色工作,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渠道

特色工作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以“主动开展、主动搭建、主动配合、主动服务”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工作。一是主动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活动。如2017年5月,纪念馆邀请时任句容市副市长边次同志(藏族,挂职干部)来馆参加与镇江市消防支队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活动。二是主动搭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平台。2015年,纪念馆积极与台湾同胞合作,打造了“小兵驿站”文创馆,创立了“小兵驿站”红色文创品牌,推出了一系列以红色文化为背景,集教育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文创产品。三是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教育活动。如2019年4月,纪念馆主动配合江苏大学新疆班学生,开展了“青春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受到新疆籍学生的好评。四时主动服务好来馆参观学习的少数民族同胞、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的兴盛,每年都有很多少数民族同胞、港澳台同胞或海外侨胞来馆参观、学习、交流。纪念馆主动为他们提供免费讲解、讲座等服务。2018年,纪念馆被江苏省侨办、省文化厅授予“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荣誉称号。此外,纪念馆主动对接时代要求,突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拘泥于现场教育的单一呈现模式,通过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顶级流量客户端,展示相关国史、党史、军史细节,吸引大众主动领略红色文化,让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走进红色展馆、走进历史。此次新冠疫情期间,纪念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适时推出《精神化“疫” 春山可望——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藏文物线上品》栏目,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和广泛好评,包括馆长在内的工作人员与网民积极深入交流,形成良好互动。线上教育渠道的推出,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现代性境遇下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提升了红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聚合效应。

五、结束语

民族团结进步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新时代,纪念馆将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深入萃取红色文化基因密码,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堡垒。

参考文獻:

[1]王占斌.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功用[J].沈阳干部学报,2019(4):56-58.

[2][3]张从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旗帜[N].人民日报,2014-09-25(11).

[4]严庆,梅丽,李志刚.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共情”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20(1):5-12.

[5]岳鹏.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论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7(9):5-9.

[6]俞祖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研究述评[J].晋阳学刊,2018(4):10-23.

[7]董恒宇.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中国政协,2019(05):76-77.

作者简介:陈伟华(1984-),男,助理馆员,近现代史研究和社会教育,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曹祥清(1975-),男,镇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处处长,民族业务和民族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红色文化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