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书馆图书共享平台实现研究*
2020-11-25周天旻尹明章
周天旻 尹明章 邓 颖 李 琼
(海南医学院图书馆 海口 100084)
1 引言
共享经济是一种基于陌生人之间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新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资源,降低资源闲置率,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快速建立供需双方联系。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基于人人共享的专业化服务模式[1]。目前共享经济理念已应用于多个领域,为医学图书馆图书资源充分利用提供启示:通过一定方式激活在师生手中闲置或存放在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实现在本校甚至更广泛空间范围内的共享,提高图书利用率。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智能移动设备普及,陌生人之间可借助智能媒介建立联系,便捷共享图书信息,打破纸质图书共享时间、空间限制。
2 医学图书馆共建共享平台发展情况
2.1 典型平台
我国医学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主要依靠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为主体的国家、地区、省(直辖市、自治区)3级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中国髙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NSTL)以及部分区域性图书馆联盟。
2.2 现有模式及存在问题
主要包括医学院校图书馆之间、医院图书馆之间、医学院校图书馆与医院图书馆之间、医学院校图书馆与地方医院图书馆之间社会化联合共建共享等多种模式。目前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3级共享网络发展逐渐处于涣散状态,CALIS共享范围局限于高校间,区域性医学图书馆联盟缺乏统一管理且发展缓慢。其他以省级医学信息资源共享联盟为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也较为条块化。尤其是偏远地区和基层、社区等医疗机构,共享信息获取途径相对缺乏。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是有效解决各区域、各机构医学图书馆经费短缺、文献资源重复建设、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供丰富信息支持[2]。
2.3 图书共享新模式
依托共享经济运行逻辑,尝试以“图书共享”为契入点设计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公益性图书共享网络平台,创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O2O(Online To Offline)+P2P(Peer-to-Peer)图书共享服务新模式。以海南医学院为实践和研究基点,扩展到各高校乃至各行业,解决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和用户闲置图书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等问题,促进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3 共享图书平台模式构建及实施
3.1 模式构建
创建线上、线下以及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图书共享模式,推动线上线下多平台服务模式合作共享,促进图书资源有效互补、服务深度开发和知识服务深入发展。以海南医学院为例实证研究其运行可能性,为共享图书发展提供参考,见图1。
图1 图书共享模式
3.2 具体实施
3.2.1 线下共享 (1)图书阅读分享及共享活动。举办多届共享图书文化沙龙,围绕相关主题现场师生分享读书经历和心得、进行互动交流。同时配合沙龙举办 “印象海南”本土文献主题馆藏展。(2)开设共享书巢。2017年“渔书”循环共享平台在社区搭建多个共享图书室,同时在全国开办10家线下书店,目前尚有167家书店在建[3]。借鉴此模式海南医学院设立共享书巢和常规图书漂流点。图书来源主要是书商和师生捐赠以及专门购买。每册图书都附有图书漂流卡、图书漂流阅读心得卡及专属LOGO和标签,盖有“共享书巢”专用章,供师生借阅、分享。(3)建立区域共享图书联盟服务中心。有助于推动图书共享平台纵深发展,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目前已建立以海南医学院图书馆为核心,联合本校团委、青知读书会、义务馆员协会等学生社团的共享图书联盟服务中心,策划、实施共享图书各项事务。将逐步扩大范围,以海南省各高校图书馆为基础,联合公共图书馆、各媒体、社会团体以及社区,建立图书共享联盟服务中心。
3.2.2 线上共享 (1)建设 O2O+P2P图书共享平台。O2O是指将线下机会与互联网结合[4]。P2P即对等计算机网络,也可视为“点对点”或者“端对端”[5]。基于O2O+P2P共享图书平台可以线下、线上方式提供服务和内容,参与者既是资源、服务和内容的提供者又是获取者。图书共享平台具备同校互借、校校互借、社区互借、校区互借、Q群(微群)互借以及线上线下共享交流等功能,面向用户聚合和分享社会闲置图书资源,重新激活空间市场,改善用户体验,打造无处不在的阅读环境,实现随时随地共享资源。(2)建立社交网络的共享图书网络平台。建立以学校、机关、社区为单元,基于微信小程序社交的“图书云”共享网络平台。用户可通过该平台分享闲置图书、申请借阅其他用户分享图书,见图2。“图书云”主要设置“发布图书”、“我的书目”、“附近”3大模块,下设借入记录、借出记录、Q群互借、微群互借、同校互借、小区互借,以及公众号和书单码等子栏目。平台使用范围以高校为主,向周边扩展,联络公共图书馆、各社区、图书爱好者团体、咖啡图书馆等进行小区互借互享,设置小区备用模块。在“图书云”运行中用户起主导作用,从图书的发布到互借均由用户自发完成。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图书馆、互联网和用户深度融合,促进共享图书社交网络纵深发展。目前海南医学院图书馆已和北京醉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并启用 “图书云”。(3)建立共享图书专属微信公众号。建立以“图书云”为主要共享平台的共享图书专属公众号用以扩展共享服务,同时设立其他相关栏目,主要有“遇见共享”、“杏林书缘”、“本土资源”以及相关的子栏目,目前已在公众号推送多篇文章。
图2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图书云”共享平台[6]
3.2.3 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共享图书交流圈(图3) 在线下举办主题沙龙分享,适时进行相关图书漂流活动,扩大图书使用范围。在线上利用QQ群为书友提供电子图书阅读共享,针对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举办线上荐书和漂流。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活动情况、书友读书感想等,推广阅读。目前海南医学院图书馆QQ群和微信群书友已过千人,共享推送和为书友查询提供的本馆资源外图书已达千册,下载量万余次。
图3 线上线下结合的图书共享模式
4 结论
4. 1 价值
首先,采用O2O+P2P模式构建的图书共享平台是深度的社交融合、知识融合和服务创新,已超越传统意义上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馆联盟、图书馆网络、馆际互借等),打破时空束缚,将社会闲置图书资源进行聚合和分享,重新激活市场空间来满足用户阅读需求,改善用户体验,节约用户成本,打造随时随地阅读的环境。其次,尝试将图书馆藏书资源纳入共享系统,利用广泛普及的智能移动设备,解决图书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提高图书利用率。再次,这是对馆藏资源和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有益补充,是激活闲置图书、创新服务模式、探索新型文献资源共享、推广阅读的新举措,有助于满足读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4. 2 意义和作用
据统计国内民间图书资源约156亿册,其中闲置图书达30亿册,约占20%[7]。利用共享网络平台聚集、分享闲置图书资源可节省市民读书成本、满足多样化阅读需求,对促进全民阅读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开展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图书共享平台研发与应用,对引领图书共享发展趋势、形成可持续循环的环保阅读文化生态圈、促进全民阅读具有一定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