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智能化信息系统构建*
2020-11-25张小亮戴作雷曹凯迪景慎旗王忠民郭建军
张小亮 戴作雷 曹凯迪 荆 芒 景慎旗 王忠民 郭建军
(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信息处 南京 210029 2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与管理研究所 南京 211166)
1 引言
急性脑卒中、心肌梗死、重度创伤(复合伤)等已成为威胁公众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具有起病急、病(伤)情危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党中央、国务院等部门相继出台建设急危重症中心的政策,随着医改深化,特别是分级诊疗推进,大型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特别是急性脑卒中、急性心梗等常见急症抢救方面的责任日益凸显。急诊医学中心精细化、现代化、智能化急诊质量管理标准的普及,促进急诊管理理念迅速更新。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在各个医院深入开展,基于医护患一体的急诊智能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集成、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自动监控绿色通道运行,通过将临床质量测度和决策支持方法紧密结合,将过程质量管理落到实处。可以对急救流程进行数据搜集、监控、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支撑多学科协作的一站式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建设基于医护患一体的急诊信息化平台是落实国家医改精神、切实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高整体救治率、提升社会满意度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区域内多学科资源,优化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推动区域联动,打通急救中心绿色通道,将患者在最短时间内送至急诊多中心,提供精准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通过技术手段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是目前急诊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趋势[1-6]。
2 建设目标
2.1 概述
建设基于医护患一体的急诊智能化信息系统,至少包含医生、护士、患者等多种角色,系统功能设计要从用户需求出发,架构设计要从医院信息系统整体出发,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建设原则,以系统高度集成、互联互通为目标。
2.2 患者
实现急诊无纸化管理是多数患者的诉求。医院无纸化建设并不是完全实现无纸化,而是少纸化、电子化。急诊信息系统建设时需要在原有手工处方、审批单基础上实现电子化流程,同时在医生诊间配套电子签名认证录入设备,将手写签名和指纹识别合二为一,最终形成具有统一签名的电子医疗记录。急诊患者另一个诉求是快速、有效、公平就诊。急诊信息系统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来院方式(自行、120接送、外院转入)和病情级别,设立分诊和叫号系统,通过分诊分级、叫号系统使“急诊不急,急诊拥挤”的就医现状有所改善,将急诊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化地运用到真正的急诊患者身上,为患者生命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2.3 医生
合法合规、快速救治患者是医生主要诉求,急诊信息系统在设计时应保证系统高联通性、高可靠性和便捷性。以急诊电子病历为例,尽可能地将病历模板结构化,将其他系统功能集成到急诊电子病历中,如医嘱实时状态、检验检查报告和其他辅助查询,以节省医生操作时间。
2.4 护士
其诉求与医生相差不大,按照急诊护理要求,急诊信息系统在建设时应考虑系统便捷性,尽可能多地使用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随时随地查看患者信息,在急诊输液和护理等医嘱执行环节保证系统准确性,减少因系统差错引起的医疗事故。
3 实现过程及效果
3.1 明确组织架构
信息化建设是急诊业务运行的基础支撑。急诊信息化系统包括急诊院前、预检分诊、挂号收费、电子病历、3大中心、输液护理、线上业务、自助系统等,设计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见表1。根据经验,一个成功的信息化项目必须有明确的组织架构,急诊信息化建设至少应由分管副院长牵头,医务处、急诊中心、信息处、财务处、护理部、医保办、质管办、药学部、输血科、保卫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等众多科室负责人共同参与。
表1 急诊信息系统
3.2 需求调研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生存周期中的重要环节,准确理解用户和项目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具体要求,将用户非形式化的需求表述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从而确定系统目标。医院急诊信息化项目应在明确组织架构后,按照用户需求,详细规划建设路线,从分诊开始优化整个服务流程,确定重点建设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根据流程图制订具体方案。
3.3 设计理念
基于医护患一体的急诊智能化平台是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缩短急救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为目标。以科学缩短患者救治时间为理念,包括患者院前如何及时与院内进行信息共享,患者到院后如何优化急救流程等。对于急危重症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是实施快速急救的关键,该平台是以先诊疗后付费为主线,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急诊信息化建设。
3.4 设计流程
整个设计分为院前、院中和院后。院前通过Web Service技术联通120院前患者系统和院内预检分诊系统,院中通过集成平台技术联通分诊、挂号收费、医嘱病历系统等,院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语音随访,最终实现院前、院中和院后全流程闭环管理,业务流程,见图1。
图1 基于医护患一体的急诊智能化信息化平台业务流设计框架
3.5 实施效果
基于医护患一体的急诊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参照HL7V3标准传输协议,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急诊院前、院中和院后系统互联互通。患者通过急诊大屏上就诊实时监测情况,可实时看到当前科室医疗资源,从而进行合理安排,极大改善患者就诊体验。医院管理者可通过数据分析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如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急诊10点左右是就诊高峰期,在此时间段可增加更多医疗资源为患者服务。以急诊脑卒中急救系统为例,2018年之前医院急诊卒中小组通过手工方式记录患者流转数据,系统建设之后,患者从院前到院内抽血、CT检查、静脉溶栓给药、穿刺等时间明显缩短,以静脉溶栓给药时间为例,2019年医院脑卒中患者DNT中位数为33.5分钟,明显少于之前的40分钟。
4 结语
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已实现人工智能心电诊断,以该院为人工智能心电诊断中心,120随车医生可将患者心电图实时上传到院内,通过调用心电诊断算法将诊断结果实时回传给120心电设备端,解决部分120随车医生心电诊断能力不足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心电诊断准确率不断提升,未来可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人工智能心电诊断为中心,辐射整个江苏省基层心电诊断领域。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和知识图谱技术构建院内1 800余种药品合理用药知识图谱,实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急诊处方前置审核,有效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未来可在门诊科室推广。物联网方面,患者到院在分诊时为其佩戴手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自动记录患者流转信息,如进入CT室、溶栓取栓时间等。基于医护患的急诊信息化、智能化系统使信息有效地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流转,同时提高服务与管理质量。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搭建院前急救、医联体急救和区域平台等,提升急诊患者整体救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