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数据环境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更新的策略分析
——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为例

2020-11-2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环境专业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宁波 315100)

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五次技术革命的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商业网站和政府网站提供的开放型新数据,为规划设计类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使规划设计的内涵、形式、路径、理念都发生了深刻转变。为培养新时代的规划设计专业人才,国内众多高校纷纷调整课程体系,加大数据类课程的比重,例如同济大学开设了《数据获取与编程》和《数字化环境》,清华大学开设《大数据与城市规划》等多门在线课程,让专业人才掌握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数据化设计的新思维是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本文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在新数据环境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的策略方法,为高校如何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逻辑的设计人才提供思路。

1 新数据的概念及类型

新数据泛指十年前未被利用的数据,这些数据是信息通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手机信令、公共交通刷卡记录等大数据和来自商业网站和政府网站的开放数据共同促进了“新数据环境”的形成。新数据与传统数据相比,明显的优势在于数据来源更广且开放、体量范围更大,数据更新周期更短、实时性更高、时效性更强,是动态的、全样本社会化数据。为专业的设计分析思维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

新数据的获取渠道非常多样,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手机移动定位、设备监测、活动行为记录等方式获得。数据类型因数据源而异,大体可将其分为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动态数据是快速变化的数据,更新频率快,数据量大,能够反映观测对象发展过程和动态波动规律。静态数据是相对稳定的数据,更新频率低,适合做静态的基本结构分析。传统环境设计的研究以静态数据为主,从静态数据判断动态发展趋势,这也是传统环境设计对场地空间要素现状、服务群体行为特征和需求的判断缺乏足够依据的原因之一。

2 新数据与环境设计行业的关系

2.1 新数据对环境设计行业的影响

新数据以其强大的信息搜集、整合、分析和处理技术优势,特别是基于对个体空间行为的信息数据,进行整体空间行为分析,从技术上保障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具体实现。由此带来的是设计行业由方法到理念和工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2.1.1 新数据让环境设计行业更具有科学性

环境设计的发展展现了当代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和创新。透过新数据,可以洞察个体行为习惯、服务人群结构、场地环境状态,客观评价场地基础,科学制定设计手段,准确判别设计定位,引导设计师平衡人文历史保护与城市快速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设计的人本主义内涵。

2.1.2 新数据让设计范围更大,设计视角更宏观

借助多源数据可以获取任何尺度数据信息的优势,环境设计的范围也由小场地扩大到周边区域或整个市域。设计师通过挖掘数据间的联系、分析数据变化规律和驱动力,促使设计视野更倾向于场地生态系统可持续设计。因此,在新兴数据的支持下,环境设计理念已经从人居环境的物质空间美化转为人居环境的生态文明设计。

2.1.3 新数据分析引发空间“分析方法”革命

新数据极大扩充了传统数据的信息量,在大量信息的建构之下,对设计场地的空间表达更加立体。对环境场地设计的分析不仅仅是数据的信息化,更是从土地、经济活动的时空变化转向对变化驱动力因素的探索,从静态的蓝图式规划向动态的过程式规划发展,从以结果为导向的设计转向以趋势为导向的设计。

2.2 新数据在环境设计行业中的应用

环境设计是通过艺术和科学的手段,对室外空间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的一门学科。在对空间环境前期调研和分析过程中,收集场地资料就是应用数据的过程,只是数据信息覆盖面小且获取方式比较传统,主要是通过测绘、实地访谈、问卷调查、采样等手段完成,可见传统数据对于环境设计行业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以开放为特征的新数据,受困于获取过程有一定难度,在环境设计过程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数据信息主要集中于移动通信数据、卫星定位数据、环境感知数据、社交网络数据、数值模拟数据、景观照片数据。

从数据应用的实践研究看,数据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手段,能够指导设计过程更加科学、设计定位更加准确、实际范围更宏观。把环境设计从空间形态艺术化表达,推向了对“人—场所—社会”三者关系如何关联融合的深层次研究。

表1:数据类课程在三次课程体系中的分布

2.3 新数据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3.1 缺乏大数据相关课程的设置

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等类型组成。以课程体系为主的专业培养方案大约4年更新一次。在当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更新的频率,从时间上导致大数据相关课程无法及时融入专业教学。此外,教学体系中设置的各类传统专业课已经占用了大量课时,在有限的学时中很难挤出大量时间增加新课程,再加上“大数据”要求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数据获取和分析技术。因此,虽然大数据知识对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整体的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加大大数据相关课程的比重。

2.3.2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对新数据信息的充分挖掘

实践教学是学生对某一场地开展各类设计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搜集并分析场地现状、服务人群行为特征、各类景观演化趋势等等,学生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分析以计算机的表现技法或者可视化表达为主,忽略了数据背后的原因、机制和影响因素的深层次挖掘,对数据信息的应用并不充分,导致大量数据的分析仅仅得出众所周知的结论。这也从侧面说明教学体系中应该增加大数据分析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数据分析的逻辑,了解数据分析的目的和价值。

2.3.3 教学内容缺乏跨专业间的融合

课程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能力、作业工作量和课时长度,通常以中小规模的城市绿地为设计实践对象,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数据信息量不大,分析过程也相对简单。然而相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大数据在城市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统计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应该尽量扩大设计地块的规模,例如城市滨水带状绿地、自然保护区、乡村社区等大尺度区域性绿地。让学生在大型场地设计中,利用多学科知识解读数据,逐渐了解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透视、数据增强设计的过程。

3 新数据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更新策略——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为例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成立于2001年,培养环境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顺应学校升级转型的需要,专业于2017年、2019年、2020年陆续修订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了响应信息技术对环境设计行业带来的诸多变革,让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必须在课程中增加用新软件新技术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的部分。因此,新的课程体系遵循时代性、科学性、专业性的原则,通过整合优化专业基础课、增加学术前沿类课程、扩充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方式,把地理信息软件应用、多源数据爬取、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图示化制作、数据关系透视等数据类课程引入课堂。

3.1 根据时代特征更新课程,加大数据分析类课程的比重

环境设计专业的数据类课程在近三次课程体系调整中,所占学时和学分的比例逐渐增加,由2017年的48学时3学分,增加到2020年的272学时17学分,学时和学分数增加约6倍(表1)。以2020年的课程体系设置为例,在大二年级首先开设《区域文脉调研》课程,以传统调研数据为主,通过图示法语言分析区域人文历史景观资源。大三逐渐增加《景观地学基础》和《三维高级制图》,以学习GIS软件、spss统计软件为手段,熟悉数据获取、数据关联、相关指数运算、数据三维立体表达的相关操作过程。在掌握一定数据分析技术手段之后,再通过《城乡公共空间设计》和《景观可持续设计》两门课程,开展大尺度、多数据源、综合性练习,培养学生用数据语言揭示社会现象,用设计思维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3.2 数据分析与设计过程相结合,用数据发现社会问题,让实践教学为社会服务

宁波理工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积极推进产教研融合,把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挖掘、艺术创作的方式,体验设计的价值。例如在《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中,以城市某个老旧社区为研究对象,学生开展居民问卷调查与访谈、记录居民日常行为活动、网络爬取社区论坛讨论信息、GIS软件分析日照时长等等,全方位获取社区现状信息,再用spss社会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最后梳理社区环境演变过程,预测社区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提出社区改造策略,制作一系列设计成果图纸。学生在用自己的智慧为城市环境建设出谋划策,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设计的力量,也学会了科学理性分析问题的方法。

3.3 数据获取技术和应用分析类课程交叉设置,课程难度循序加深

数据类课程包括软件操作和应用分析两种类型,这两类课程交叉设置,低年级以学习数据分析和爬取数据的软件为主,学生在掌握大数据相关技术之后,通过不同尺度设计实例的练习,到高年级就可以开展大尺度综合性场地环境设计。例如,在大三先开设以GIS软件应用和爬虫软件为主的《景观地学基础》课程,再穿插《公园绿地设计》、《城乡公共空间设计》两门课程作为实践练习。在初步掌握数据分析和图示化表达之后,再开设以数据关联性分析为主的《三维高级制图》课程,搭配《环境景观设计》和《景观可持续设计》的课程实践。数据分析技术从简到难,设计尺度从小到大,让学生逐渐了解用数据指导设计的过程。

4 结语

虽然新数据信息及技术极大推动了环境设计行业的发展,各大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也在积极响应数字变革而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但是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很难对课程结构做过大变动。本文通过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三次课程体系修编的实践,总结出三条改革经验。从实际授课的效果反馈看,在设计实践课程中开展调研数据的深度分析,这些数据作为线索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让设计作品更人性化,可以快速让学生感受数据增强设计的力量。因此,伴随数据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未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会利用更多手段让数据信息走进课堂。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环境专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环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