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藏医药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
2020-11-25高艳菊
高艳菊,张 丹
(1.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 昆明 650500;2.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 成都 611137)
科学家、研究学者是推动一个领域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是研究领域内的主要探明灯和航向标。通常,活跃在一个领域内的科学家、研究学者形成了代表不同分支的主流学术群体。本研究意在借助当前最新可视化工具,以知识图谱的形式直观地呈现此研究领域内的学术群体及代表人物,形象地揭示近30年来藏医药研究领域潜在的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主要力量代表,为进一步揭示藏医药研究领域学科前沿的发展规律奠定理论基础。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CNKI 知识发现网络平台为数据来源,采用期刊的高级检索:检索主题词:藏药、藏医、藏医药、民族医药,逻辑关系式:或者;检索篇名:讲话、会议、纪实、征订启事、征稿启事,逻辑关系式:不含;检索日期:2019 年 3 月 29 日。检索了核心期刊、CSSCI 在1990-2019 年发表的有关藏医药的所有论文共1 882篇,除去研讨会通知、征文、新闻、其他非专论少数民族研究等非研究性文献等117篇,最后确定有1 765篇论文数据纳入本文的计量分析。
1.2 研究方法
对检索到的文献数据,我们应用数据处理分析软件 CiteSpace 进行整理,CiteSpace 是美国 Drexel 大学教授陈超美博士应用Java 语言平台开发的一款可视化软件,该软件是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经网络算法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构建可视化图谱来形成对学科的演化动力机制分析、研究热点及发展前沿的探测,来实现对特定条件下的文献数据的计量分析,形象直观地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向[1]。NoteExpress 软件是北京爱琴海软件公司开发的一款专业级别的文献检索与管理系统,其核心功能涵盖知识采集、管理、应用、挖掘等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并且可以对文献来源的期刊、发表时间、研究机构等进行统计[2]。在计量分析中,设置时间跨度为1990-2019,Time Scaling(时区分割)为1,主题词来源为Title(标题),Abstract(摘要)和Keyword(关键词),Top N 为 100,Thresholds(c;cc;ccv)(c 为节点出现频次、cc为共同出现频次、ccv为共现率)为(2,2,20)(4,3,20)(4,3,20),词类型为 none(空),Node Types(节点类型)为Institution(机构)、Author(作者),分别构建机构、作者的网络知识图谱。
2 结果分析
2.1 机构知识图谱分析
CiteSpace 可将机构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年轮”的大小和不同颜色进行直观展示。保持上面参数不变,node types(节点类型)选择为institution(机构),运行程序得到机构的网络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图中结点代表机构,结点越大,机构发文量越多。结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相关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机构间的合作程度越高[3]。从CiteSpace 软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藏医药研究的106 个机构中,包含53 个大学,占总数的50%,大学和研究所是研究的主要力量。并且机构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合作,合作程度以多机构间的合作程度较高。现将发文≥10的机构统计见表1。
表1展示了我国发文机构集中的主要省份及主要机构,发文量超过200 的省份有西藏、北京、甘肃、四川、青海,主要的发文机构有中国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青海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等,从表中可以看出高校大大增加了文献的产出率。
2.2 作者的知识图谱分析
图1 1990-2019年藏医药研究文献发文机构的网络知识图谱
表1 1990-2019年藏医药研究文献发文机构基本情况表
设置Node types(节点类型)为Author(作者),其他参数设置不变,运行程序,得到作者合作知识图谱见图2,图中结点代表作者,结点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的多少,结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作者间的合作强度越大。该作者的知识图谱共形成节点数N=530、E=1285、作者密度0.0092,模块值(Q)0.8941,平均轮廓值(S)0.7075,一般而言,Q>0.3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0.5 时,意味着聚类是合理的[4]。对检索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1 765篇文章共由530位作者(含合作作者)完成,其中345 篇文章是由227 位作者单独著作完成,独著率为19.5%,研究领域合著程度较高,说明在民族医药研究领域,科研队伍是以团队为主要背景开展研究的。
作者的知识图谱显示出藏医药研究领域已形成一定范围的较稳定的合作群体,主要的作者群及其合作关系见图2 所示,现将较为显著的研究团队列举如下。
从作者知识图谱的整体分布态势着眼,研究团队之间、内部作者之间的引文关系及节点之间的连线颜色可知,研究团队一主要在2011年形成,现已蔓延、衍生成为比较明显且壮大的核心学术群体,从目前的研究走向来看,这些群体发展速度较快,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
研究团队一:张艺、赖先荣、范刚、王毓杰、张静、文检、唐策、孟宪丽等47位成员,主要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该团队成员具有扎实的医药学理论知识,研究领域涉及广泛。对研究团队进行主题词构建显示为“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该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要以民族医药理论及用药经验为指导,采用民族特色和化学分析技术优势结合的研究思路[5],对加强民族药质量控制、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推动民族药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民族药现代化进程和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团队二:魏立新、杜玉枝、李岑、杨红霞、肖远灿等,主要来自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该研究团队主要致力于特色藏医药的炮制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对研究团队作者进行主题词构建为“藏药佐太中硫化汞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在传统药物中,藏药多以矿物药入药,因此,对藏药进行微量元素的药效作用及其安全性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藏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6]。佐塔既是名贵藏药的重要原料之一,也是重要的加味药之一,具有生肌健脾、滋补强壮、抗病健身的功效。该研究团队申请了“藏药佐太、寒水石特色炮制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课题,对佐太的炮制工艺、体内的代谢、临床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图2 1990-2019年藏医药研究领域主要作者群体网络图谱
研究团队三:泽翁拥忠、古锐、更藏加、降拥四郎、曾锐、马逾英、刚焕晨雷、张丹等,主要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对研究团队进行主题词构建为“藏医药与传统医药对三果汤传统应用及现代研究概述”,三果汤是藏药的一个基础方剂,在藏药其他方剂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以组合的形式广泛应用到较多方剂中,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结合成员发文文献分析知该研究团队在藏医药的数据挖掘方面做了很大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古方籍的挖掘,研究藏医药的民族特色,实现对藏药的创新与开发,为藏医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及产业化开发奠定科学基础。
研究团队四:林鹏程、骆桂法、卢永昌、确生、刘海青等,成员主要来自于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省药品检验检测院,对研究团队进行主题词构建为“藏药乌奴龙胆质量标准研究”,该团队研究领域多涉及民族药的化学、药理及中藏药炮制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等。青海省药品检验检测院负责承担了青海省藏药资源、标准评价和藏药文献等研究工作,是藏药的主要研发力量。
研究团队五:钟国跃、魏荣锐、罗维早、曹岚、朱继孝、杜小浪等成员多来自于重庆市中药研究所、江西中医药大学,该研究团队主要从事藏药资源品种鉴定与标准建立研究,对研究团队五进行聚类知作者主题词是“椭圆叶花锚的资源学研究”,该团队在品种与标准方面对椭圆叶花锚做了较详尽的研究,同时分析钟国跃和杜小浪等的发表文章,可知团队五对常见藏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了规范藏药材品种名称和基原的研究思路[8]。
研究团队六:格日力、杨梅、杨全余、陈秋红等,主要来自于青海大学和青海藏医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药的理化、药分、工艺研究等。其核心人物为格日力。对研究团队六进行聚类知作者主题词是“细胞凋亡”,结合格日力和杨全余等作者发表的文章来看,此研究团队在藏药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向是藏药方剂的作用机理、病理研究,及对藏药制剂的安全性研究。
研究团队七:陈桂琛、纪兰菊、孙菁、马玉花、徐文华、周国英等,主要来自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对该研究团队进行主题词构建为“龙胆苦苷”,此为研究团队的主流研究领域,该研究成员通过对栽培和野生藏药植物麻花秦艽中苦苷类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得出栽培藏药麻花秦艽可代替野生药材入药的观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9]。通读该研究团队发表文章可知该团队在常用藏药资源植物生物学、种苗繁育技术、引种栽培技术、品质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为野生栽培品种的品质检测,物种资源的进一步有效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也为药用资源植物大规模化的种苗繁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10]。核心人物为陈桂琛。
对藏医药作者进行计量学统计可知,藏医药研究领域已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以以上七个团队为最大,构成了藏医药研究的主要团队。其中团队一、团队三和团队五间的合作较为紧密。此七个团队间的研究内容有所交叉,又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与此同时,这些合作网络中的成员有着同样的特点:要么来源于同一机构,要么是师生关系,形成了较为狭窄的合作群体,不同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较弱。
受篇幅的限制,本研究仅从统计分析结果中抽取罗列发文数量排名前21位的作者,如表2。
由表2 可以看出,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张艺,发文数量为83篇,其次是钟国跃、魏立新和杜玉枝,发文数量均在30篇以上。排名第一位的张艺教授,民族医学博士生导师,四川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带头人,长期以来致力于民族医药研究,多致力于藏药古籍的数据挖掘、梳理,方剂的配伍整理等。并提出了众多关于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完成科研项目44 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共13项,国家发明专利3个,新药证书6个。排名第二位的是钟国跃教授,他长期从事中药与民族药资源、质量标准研究工作。并且曾百余次的进藏、疆等地对资源进行生境、市场调查,建立了目前国内馆藏量最大的民族药药用植物与药材标本馆,还在青藏高原建立起我国唯一的冬虫夏草人工培殖产业化基地等,且多次主持制定中藏药材的质量标准。共发表国内外论文160 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有:《常用藏药“蒂达(藏茵陈)”的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我国黄连(味连)质量评价研究》等。魏立新和杜玉枝教授长期以来也致力于藏药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推动了我国民族药物学、新药开发与民族医药的快速发展。
2.3 高被引作者及高被引文献分析
利用CNKI 数据库的引文索引功能,将检索到的1 765 篇文献按照被引频次的高低重新排序,共得到1 440 篇,现将被引次数位列前20 的20 篇文章导入到Excel表中整理如表3(按被引次数的高低来排)。
表2 1990-2019年CNKI核心期刊目录收录藏医药研究文献前21名作者(非第一作者)情况表
文献的引用频次代表了论文观点被学术圈认可的程度,也能初步判断发文作者的学术水平,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献多发表在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等药学相关的核心杂志上。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是廖周坤等(1998)发表于《中草药》杂志上的《超临界CO2萃取藏药雪灵芝中总皂苷及多糖的研究》,引用频次达216 次,该文主要介绍了超临界CO2装置萃取藏药雪灵芝中总皂苷粗品和多糖的三种工艺的试验。并与传统工艺方法对比,实验得出此装置提取效率要高于传统溶剂萃取工艺的结论[11],这不仅为植物传统提取工艺的改进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还为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其后学术圈涌现出大量关于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和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文献。该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后来许多植物化学研究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其次是李隆云等(2002)发表于《中国中药杂志》上的《濒危藏药资源的保护》一文,引用频次为101 次;该文阐述了藏药的资源状况、濒危原因、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为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12]。排名第三的是甘青梅(2001)发表于《中草药》上的《浅述藏药的研究》,引用频次达92 次,该文从藏药的历史、资源、专著与标准、研究现状等方面对藏医药做了概述,并指出青藏高原藏药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13]。此外,作者统计知引用频次在50 次以上的论文有12 篇,引用30次以上的有 58 篇,引用大余 20 小于 30 的有 68 篇,引用大于10小于20的有305篇。藏医药文献引用较多,说明藏医药的研究较多。引用文献主题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的研究上,原因可能在于藏药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需要,同时对资源保护类研究的文献引用较多,说明藏药资源的保护受到了应有的重视。1990 年以后的藏药引用文献较多,说明藏药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4 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可反映研究领域内的热点分布状况。通常,高频词的关键词就是某领域的研究热点。设置Node types(节点类型)为Keyword(关键词),Top N 为 50,Thresholds(c;cc;ccv)(c 为节点出现频次、cc 为共同出现频次、ccv 为共现率)为(1,1,20)(3,2,20)(4,3,20),其他参数设置不变,运行程序,得到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见图3,从软件分析知,关键词节点N=482,连线E=1081,密度0.0093,关键词共现图谱的Q=0.9342,S=0.7181,该聚类显著且可信。结合知识图谱和关键词词频(表4)分析看出关键词整体网络结构分为两部分:藏医和藏药。藏药研究较多,是研究的主要部分,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含量测定是研究热点,hplc是重要的研究工具,代表关键词有“化学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测定”“药理作用”。在藏医研究上,经典文献的数据挖掘、理论体系的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代表关键词有“民族医药”“藏医药”“藏医学”“四部医典”“藏药治疗”等。
表3 藏医药学文献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文献
3 小结与讨论
(1)对CNKI 检索到的1 765 篇文章进行分析统计显示,自1990年以来,学术研究氛围日益浓厚,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涉及的科研机构数量不断增多。学术机构集中在西藏、四川省、青海省等,张艺、钟国跃、杜玉枝、魏立新等是学术带头人。
图3 1990-2019年藏医药研究领域关键词的网络图谱
表4 高频关键词统计情况
(2)本文利用知识图谱对近30年的藏医药研究作者群体进行分析知领域内形成的七个主要作者群体构成了研究领域内的主要力量,研究范围涵盖了理论、植化、药理、植物保护等各个方面。且以中科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青海大学、重庆市中药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等为主要的研究机构。团队成员呈现明显的“亲缘”关系间的合作,不同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较弱。
(3)藏医药是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中医、西医、印度医药合称为世界四大医学体系,是继中医药之后的第二大传统医药,位居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首。藏医药具有完善的医药体系,蕴藏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藏医药文化的不断普及,藏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藏医和藏药是藏医药研究的两大研究热点,无论在传统医药文化的挖掘发展上,还是在藏药的理化分析上,藏医药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藏医药在发展和传承方面仍然面临着众多问题:藏医药作为传统医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民族习惯,然而大众的接受度不高,因此在市场的推广上具有一定难度,所以说藏医药的发展,首要的是解放思想,其次是对藏药的安全性、临床疗效的科学性探究,藏药在原料的使用上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矿物药和金属元素的使用,金属元素在体内的疗效的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还较薄弱,藏药企业及研究工作者要重视并加强临床研究,尤其是药效的安全性研究,用临床数据说话;第三点是藏医药科研队伍薄弱,研究人才较少,科研能力有限,研究深度较欠。同时,藏医药古籍文献的挖掘整理工作有待加强,以此实现对藏医药的二次开发利用。
总而言之,藏医药的发展应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合理公平的对待藏药的发展、传承与保护。使藏医药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创新与保护并重。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继承发扬藏医药文化,在继承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实现工艺的完善与创新。严格遵守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工艺的现代化、生产的标准化、疗效的再验证都是当今藏医药发展遭遇的挑战,因此藏医药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