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众包平台的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研究
2020-11-25邱敏四川工商学院计算机学院
邱敏 四川工商学院 计算机学院
1 民办高校实践育人中的问题
1.1 培养模式忽视实践能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国内许多应用型民办高校仍延续着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忽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1.2 实践培养缺乏保障条件
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硬件资源和物质保障,目前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实践发展的需求。由于政策的支持倾斜、经费的限制、机制的不健全,民办高校的实践实习培养基地建设一直存在其局限。高校必须主动探索实践培养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建设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更加方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1.3 实践教学欠缺教学师资
就现有的实践教学师资情况而言,国内许多民办高校师资仍存在较大的缺口,尤其优秀的“双师型”人才教师队伍更是缺乏。究其原因,校内的“双师型”教师,普遍欠缺具有扎实的行业背景知识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以及部分高校教师专业水平滞后。高校必须主动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需求,加大投入优秀校内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 众包平台相关的概述
2.1 众包
自从2009 年开始,众包得到了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研究热点。众包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连线》杂志的记者杰夫.豪(Jeff Howe)在2006 年6 月提出的。杰夫.豪(Jeff Howe)对“众包”的定义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它扩大了解决问题的资源范围,为教育中的问题解决提供了更多优质资源的可能性。
2.2 众包平台
近几年来,国内也开始纷纷构建与教育相关的众包平台,希望以此打破校园的壁垒,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众包平台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众包理念为核心,面向社会大众的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劳动模式。众包平台是将任务在互联网上进行有酬劳、有目的的推送,由平台专业的技术团队来管理平台的接包发包流程及后台的相关数据,并吸引互联网上的大众群体来完成任务。它为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法。
3 众包平台在民办高校实践育人中的研究
3.1 为学生提供了围绕真实任务的实践新情境
众包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个领域、多个维度的跨界融合,形成了互联互通的社会网络关系,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实践学习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众包平台上为学生提供了连通社会和企业的更加丰富的真实任务和实践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完成实践学习。
3.2 为学生带来了新的协作和交流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协作交流更多的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众包平台使得协作与交流不在拘泥于学校中师生、生生之间,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连通社会和企业的机会,实现学生和企业、学校与社会的协作交流。通过这样一种直接面对企业和社会的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对社会企业的需求有更直接的理解,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的不足。
3.3 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操作程序
学生可以通过在众包平台上接受企业任务来寻找实践机会,众包平台上发布任务的企业通常是知名度比较高的,大学生通过在实践中更加及时的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既能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又能为将来就业提供更高质量的实践经验保障。这种方式能既能实现与社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又能为学校节省实践经费。
3.4 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了检验和监督
在众包平台上学生必须想办法完成任务,成功完成了任务能够获得一定的奖励。同时,如果没能在规定的事件和要求下完成任务就会得到相应的违约赔偿。通过这样一种实践方式,学生既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经济收入,又能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市场的检验和监督,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当能者为师的角色,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
4 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民办高校育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众包平台在民办高校育人中的特点,探讨了众包平台在民办高校实践育人方面结合的可行性。可行性主要强调了技术支持下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能够为民办高校的实践育人提供较好的解决方式,特别是有项目的众包平台,它可以为民办高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新情境、新的协作交流方式以及更为灵活的操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