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信息时代赫勒《超越正义》

2020-11-25张琦黑龙江大学

数码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静态天赋正义

张琦 黑龙江大学

启蒙运动赋予文化“祛魅”与“合理化”的双重任务,康德、黑格尔、阿伦特都曾沿着这条道路展开思考,由此构成了西方文化哲学的主导传统和谱系。阿格妮丝 赫勒站在当代历史语境中反思批判康德的午宴文化、黑格尔的社团文化、阿伦特的世界文化。

一、静态正义

人们在研究静态正义时,通常要提出黄金规则,即我对你所做的同样也是我期望你对我所做的。其只适用于规则可作为明确解释的相互关系,即对称性关系。人们起初对正义的规定是适用于某个社会群体的规范和规则,也应当是适合于这个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人。黄金规则只有当人的交往在社会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够为人类行为指引方向。赫勒在《超越正义》一书中,立足于人类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详细分析了各种正义概念,强调静态正义已经不符合实际。

二、从静态的正义到完备的正义

赫勒认为,完备的正义观恰恰体现在形式特征与静态特征中,而这里所提到的形式的正义与韦伯的形式主义存在差别。构建的特定人群是以建立统一规则和规范的前提下,才能够实行。正义一定是客观的、公正的,不受任何仁慈、兴趣等方面的影响,而这也是静态社会的优点。静态正义适用的范围首先应当是全人类,因为人类的范畴无法掌控文化的相对主义,又否定了人类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共性,并认为没有一个共同的正义标准,可以适应整个人类。

静态正义以真理或谬论的评价为结果,主要在于证实与证伪。动态正义将自由与生命作为规范性标准,主要在于有效性与无效性。按照逻辑关系的内在关联进行区分,传统的社会正义应当分为伦理和社会两个方面。伦理方面(道德立法)代表着无条件的绝对的真实的政治,政治方面(政治立法)代表有条件的社会的秩序与规则。正义的完备性需要将伦理与社会两方面进行紧密结合,一旦两者出现背离,正义的完备性就会产生危机。

三、从不完备的正义到动态的正义

亚里士多德发现了正义概念的多义性,在伦理学的个人道德、政治等方面保存了正义的完整性。黑格尔用历史代替上帝的位置,洛克用国家形式代替物质形式,霍布斯将法律与道德结合。他们的目标一致,但是却使得伦理的正义不具有完整性。哈奇森认为美德是人类的第一幸福,自然至善与道德至善具有同一性。康德想保存道德的至善概念,反对伦理的“正义”概念,从而形成了自由悖论。

四、从正义程序到多元的良善生活

赫勒最终所要探寻的不是最佳的道德实践,也不是正义的社会,而是通过正义程序所产生的最佳的社会-政治世界。这种社会政治事件是良善生活的历史条件,良善生活,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正值、自我构建、个人联系的情感深度。赫勒认为,正义是骨骼,良善生活是血肉。良善生活共有三个道德条件,第一个是主体,其为好人、正直的人。正直的人在善恶之间作出抉择,首先考虑的是道德理由,成为实践的理性指导的人。康德认为正直的人是具有善良意志的人,赫勒认同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正直的人就是宁愿忍受不义,也不愿意去施行不义之人。第二个是将天赋发展为才能。良善生活是人们将天赋发展为才能实现的可能性条件。这个过程不能仅仅考虑道德因素,每个人都是通过自我本身形成的,自我是唯一一个能够帮助人们打破权威的力量,自我也需要在社会政治世界中形成。第三个条件是情感依附。

赫勒认为启蒙工程具有人际关系的自由、区分统治和人道力量、人类团结的思想。虽然人的价值是多元的,正义观是异质的,但良善生活是人类共同享有的。其受个人的实存选择影响,在最好的社会政治世界实行。赫勒的最终目标是超越正义,正义的自身目标也是超越自身。

五、良善生活

良善生活的条件是正义,其包括三个方面:正直、从天赋到才能的发展及才能的运用、个人联系的情感深度。赫勒认为,尽管人们的价值是多元的,正义观是异质的, 但是良善生活却是人所共享的[3]。在上述三个要素中,诚实是第一要素。将三个要素紧密相联,人的美好的生活是无法分裂的整体,是超越正义的。

1.正直的人

道德中包括已经内化的人际关系。规范、美德、思想、原则等对道德进行界定,并非定义。一个人首先考虑道德态度,道德没有构成场域,道德包含每个社会的场域。如果一个场域与其他场域差别逐渐增大,道德就会逐渐增多或减少。道德场域的目的是抵制道德的“边缘化”,理想目标(规范与美德)证明了领域的存在。

良善生活应当从个人或他人的具体动机中产生,其形象以道德哲学的起点,也是除功利主义外的所有道德哲学的起点。道德哲学是以任何良善生活的静态和不变为前提的。人类处于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良善生活的道德条件是正直。柏拉图想要运用理性方式论证“最好忍受不义而非践行不义”对正直进行了定义,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柏拉图与康德哲学定义的正直相似。赫勒认为,正直的人因为其本身为正直的,因为不需要任何证明。其采用康德的哲学方法,将善良的意志比作闪耀的宝石,因为宝石在闪耀,因而其可见。同理,人们知道正直的人确实存在于这个世界,因而能够看见正直的人。

正直的条件是:一个人作为社会的共同体及规范和价值中存在自觉和自我意识的关系,如果人的行动可以遵循这个关系,那么这个人就是正直的。正直是一个对恶劣行为的容忍,而不是行善。正直的人是具有高度道德自主性的。人通过奋斗取得成就、成功以及伟大,但这些都几乎不包括道德。规范化的世界包含价值观念、美德、规范,其中的价值观念是具体的社会的物质的善,其现实化需要道德美德,规范指的是具体的和抽象的规范,外化于人并存在于合法化的世界中。

道德世界具有多元化特征,因为群体不是集群,不具有社会分层特性。个人选择一套规范也可以通过抽象规范的具体化去构建一套全新的规范,此时传统的具体规范也没有因此被摒弃,规范与人的愿望也具有协调性。在多元化的道德世界中,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成为正直的人。如果选择成为正直的人,就能够实现最佳的道德合理性。人类通过选择单善从而规范自己成为原本的样子,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犯错。现存的世界是多元化和功能性的道德世界。人类在选择善恶之中,存在实存的要素,但无法得出忍受邪恶比践行邪恶好的结论。人们可以通过道德理性的指导,进入一套社会规范与规则中,但是道德并不能将人规定于特定的规范和规则中。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多元化的道德世界也是能够改变的,但人们正直的行动并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创造良好的道德世界。

2.天赋、才能、自我的构建

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规范以及所有的规范可以,但不会必然的抑制人的愿望与希望。这也是属于人类的权利,人类在构建个性的过程中,会经历痛苦的劳动,人的自我是人的自由,相对的自主是人的状态。斯宾诺莎认为,幻想可能来自能量与冲动。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物体都可能是由刺激产生的。

在价值的辩论中,人的任何需要都需要被确认,同时,人也可以不承认这种需要。人天生的冲动动机以及情感都是被认知的,是通过社会的因素影响而过度决定的。人们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可以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全新的生活方式。

良善的生活是人的天赋得以发展。人想要过上美好的生活,除了道德因素的影响也需要天赋。将自身的天赋发展为才能可以实现了自我构建。每个人都是被自己塑造出来的人,是自我塑造的人。诚实的人将自己最好的天赋构建成才能,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这样的人是幸运的。

3.个人联系的情感强度

公共的幸福是通过“人人平等自由”,“人人生命机会平等”实现的。正义程序也追求公共的幸福。我们可以认同康德,“只有好人才觉得幸福的观点”,也可以认同亚里士多德,“只有好人才能幸福的观点”,但这其中不存在任何追求。追求诚实的人不一定诚实,诚实的人也在追求幸福,其对幸福的追求是通过天赋变为才能以及完成个人的追求来实现的。

良善生活在社会政治世界中,由个人的实存选择、基本选择决定。良善生活的必要组成成分是个人联系中的情感强度,情感联系的选择也是相对他律(权威)的选择。权威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而任何形式的权威也都制约着人本身道德法则的权威,使人同质化。爱的力量使人成为仁慈的、完整的自我。人类不能超越自身的条件,而前行人性就是人际的关系,人们身处责任的、爱的联系中。

六、超越正义,回归多元文化世界

一个人的善良包含正义的美德,以及美德的实践,正义具有道德成分。诚实是良善世界存在的先决条件,良善的世界是超越正义的。正直、自我构建与情感联系这些良善生活的构成元素会帮助我们超越正义。人通过现存的意识形态,认为生活的世界是人自己创造的,同时人类所面临的灾难也是自己创造。

在现存的文化世界中,每一个文化都与其他文化形成紧密的联系。在当今世界上,人如果不超越正义,就无法成为诚实的人。超越正义,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行为或选择问题。虽然诚实的人具有不同的品质,但是被同质化的自我永远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越正义中的超越,不仅是变为“不同的”。

七、结语

赫勒重新回到康德,借助趣味判断的隐秘律令,运用社会科学解释学方法建构了一种作为话语的文化哲学,实现了对传统文化哲学从理念、形式、主体到主题的全面超越。在这部著作中,赫勒立足于正义视角,通过对正义观的诠释来批判现代性。在赫勒看来,对正义作静态或完备的理解,只能局限于前现代社会,而这是她坚决反对的。本文从静态及动态正义为切入点,对其《超越正义》一书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静态天赋正义
努力是最宝贵的天赋
“跳水天才”全红婵:有天赋,更有努力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静态随机存储器在轨自检算法
测测你隐藏的天赋
猜猜他是谁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油罐车静态侧倾稳定角的多体仿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