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将数学阅读进行到底

2020-11-25雷玲玲

读与写 2020年13期
关键词:课本数学能力

雷玲玲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西坑畲族镇民族学校 浙江 文成 325300)

阅读是人类社会学习的一项重要活动、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阅读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生活学习中只要一提及阅读,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语文阅读,同时重视的也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现代“社会数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仅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的人们显而易见其阅读能力的不足,如人们弄不清身份证、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数字编码的意义,看不懂股市走势图,读不懂某些科技产品的使用说明书等等。由此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所具备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将数学阅读进行到底显得尤为重要。

1.重视文本对话,激发数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说起数学课外阅读,两年前数学组教师曾对本校学生的数学课外读物的阅读量进行统计,答案惊人:0%。再者学生常常有这种感觉:语文课本是要读、要背的,而数学课本是用来做题目的,“老师说翻开课本做一下第几页第几题”时才需要打开数学课本,学生的感觉其实是日常经验的积累——数学教师对教材的利用率显然不高。如果上课时是借助多媒体呈现例题的,练习巩固时又没直接采用书上的习题,那么学生就有可能整节课都没有翻开过课本。甚至一学期下来,教材上的某些例题和习题,学生一遍都没读过……针对这种现状,数学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呢?

1.1 要重视教材的阅读。数学课本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学生无声的老师,还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每天打开课本,将相关的例题和习题读一读,这样不仅可以了解课本中的数学信息,还可以说一说:“例1在讲哪个知识?例2呢?”“两个例题有什么异同点?”“从例1到例3是怎样一步一步难起来的?”……读之后同伴间交流,就是一次简单的整理回顾。读课本,有时是预习,有时是复习,结合“读”的过程,引导学生查漏补缺、梳理知识结构等。

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学生自学前,教师可以出示如下问题和方法指导:(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并举例说明。(3)一边看书,一边划一划、记一记。学生看书后,以小组交流和集体反馈的形式认识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通过实物操作,经历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比一比等活动,深化了对常用体积单位的理解。学生根据阅读所获得的间接经验,通过进一步交流和深入探究,经历了认识体积单位的“形象——表象——抽象”的完整过程,增强学习的自信,提高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

1.2 要重视阅读的延伸。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仅利用课堂和课本上的材料是不够的。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数学课外读物(如数学科普、数学期刊、报纸等)作为他们长期的课外阅读材料,久而久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还使数学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读一些数学课外读物。

例如:在教学“圆”这一单元时,可以开展一次以圆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如《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对圆周率“π”的贡献》、《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趣味记忆法》等,阅读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感知圆特有的属性,感受圆特有的美,与此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兴趣。

2.重视方法指导,优化数学阅读策略

伴随着学生数学阅读经验不断积累的同时,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该如何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任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策略呢?这仍需要教师适时地、科学地予以指导。

2.1 斟酌推敲法。一些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在阅读时要一字一句,反复咀嚼,才能正确理解。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对其中的重点、难点字词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同时、相同的数、乘或除以”等重点词的分析;再如:《可能性》中“一定、可能、不可能”的理解,都需要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中让学生反复的斟酌推敲,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心中的“为什么”。

2.2 融会贯通法。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新旧知识之间总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例如:“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部分学生觉得面积计算公式很多,很容易混淆。于是,课上抓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动态变化的联系,指导学生仔细观查、阅读其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深刻领会通用公式“(上底+下底)×高÷2”的普遍意义。通过这样的阅读学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就更深刻了,知识间的条理也更系统化了。

2.3 拐弯抹角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一些较为繁杂的问题,如果换一种角度去观察,换一种思维去阅读,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例如:著名的“狗跑了多远”问题,如果把狗来回行走的路线当作一个无穷级数来求解,这就很难解答。假如转换一下视角,先求甲、乙相遇时走了多少时间,即狗跑了相同的时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4 提纲挈领法。小学数学内容丰富而庞杂,在阅读有些学习材料时,就需要根据阅读的要求,抓住“纲领”,整体把握知识要点,然后再围绕这一要点去逐一分析、理解其他的零散的“旁枝末节”。

例如:“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由于概念比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把零乱无序的知识整理成一个有序的知识网络,复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贯穿单元始终的“整除”这一要点,把约数、倍数、合数、质数、分解质因数、奇数、偶数等知识重新进行梳理,使学生系统掌握了有关数的整除概念,弄清了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既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5 思辩明理法。数学与语文、科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有些学习材料表面上看起来与数学毫不相干,但仔细阅读之后会发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深刻的数学道理。例如:《曹冲称象》、《守株待兔》等故事,我们要求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再次去读一读、想一想。学生纷纷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得出了“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等量是可以互相代换的”、“兔子再撞死在树桩上的可能性很小”的结论。

3.重视读练结合,形成数学阅读习惯

阅读应注重学、问、思、辩、行的结合,因此,读在学习中不是孤立的行为,大家应该用整体和整合的眼光把读与思、记、说、写等练习有机结合起来,并坚持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1 边读边思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在数学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纲,会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难点内容要细细斟酌,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

3.2 边读边记的习惯。“人的一切智慧财富都是与记忆联系着的”,数学学习需要的记忆不是机械、重复,而是理解性、智慧性的记忆,是记术语、记特征、记本质属性、方法规律。阅读后开展有意义的记忆,会使学习不断深入与延续。

3.3 边读边说的习惯。“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和情境,让学生在质疑问难、激烈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

3.4 边读边写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写”的习惯,会用数学语言、符号、图表等来表达数学,如写数学小论文、数学摘抄、数学阅读日记等。

4.重视评价反馈,增强数学阅读体验

数学阅读评价是指用可行的方法对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描述和体验的过程。在具体的评价操作中,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一节课的“研究性学习”时间,举行数学阅读交流会、举办数学阅读手抄报、编辑数学阅读摘记集等活动,平时定期开展数学阅读金点子评比和数学阅读小博士评选等活动。评选的结果还及时发布在班级博客上,使学生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是那么趣味横生,窥见了数学的别样风情,真正将数学阅读进行到底。最终要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在日常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学生的数学阅读,使他们在阅读中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当然,我们的研究才迈出一小步,诸如如何维持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如何处理数学阅读与其他数学作业的关系等问题都有待以后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课本数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