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本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指导行为
2020-11-25林姗
林 姗
(江西省南昌市朝阳新城第一幼儿园 江西 南昌 330000)
绘本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施影响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有备而来”,在教学前注重对绘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多角度分析可能存在的价值点。分析幼儿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确定可能存在的重难点等。
在绘本教学中,阅读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阅读活动中,需要教师“承认幼儿具有评论能力,确立幼儿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理解和激发幼儿多元化的阅读反应,为幼儿的文本意义建构提供支持”,教师应真正关心幼儿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反应,基于幼儿的反应进行提问,教师的角色不是一个“控制者”,而是幼儿阅读活动的促进者。能够为幼儿的顺利阅读“铺路架桥”,为幼儿的有效阅读“添柴加薪”,为幼儿学会阅读“带路引路”。但要真正成为幼儿阅读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必须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
1.教师应该是筑路人,为幼儿的顺利阅读“铺路架桥”
1.1 从主观上尊重阅读需要,相信阅读能力。幼儿虽然不识字,但是他们能够凭借画面和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建构绘本所要表达的意义。教师只有相信和尊重幼儿的这种能力,才能放手让幼儿阅读,为幼儿创造自主阅读的条件。
1.2 从客观上运用造场策略,激发阅读兴趣。在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根据绘本封面帮助幼儿感受图画书的意境,达到情绪场上的和谐氛围。教师使用“造场”策略介入活动,帮助幼儿及时感受绘本。“造场策略”即创设一种与作品协调的带有整体审美情境的教学情绪场,将一个幼儿群体的情绪始终保持在舒适的适度兴奋水平范围之内。
2.开放阅读:创造幼儿有效阅读的条件
2.1 相信幼儿的阅读能力。幼儿虽然不会文字,但是他们能够凭借画面和自己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建构绘本所要表达的意义。教师只有相信和尊重幼儿的这种能力,才能放手让幼儿阅读,为幼儿创造自主阅读的条件。
2.2 给予幼儿充分的阅读时间。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阅读速度,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从容阅读,让幼儿“读完书”,杜绝幼儿阅读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3.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引路人,为幼儿的学会阅读“指明方向”
3.1 把握介入退出,享受阅读乐趣。教师使用何种策略,及时的介入或退出,帮助幼儿享受到自主阅读的快乐呢?
例:《摇滚青蛙》——教师首先介入,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画面(不同颜色的青蛙)的细节,讨论并尝试用绘本中的语言说一说画面中相关的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选择退出,让幼儿自主阅读故事后面的画面(不同的颜料,五颜六色的青蛙)。接着教师又介入,帮助幼儿梳理和总结自主阅读的情节和内容。然后,教师又一次选择了退出,让孩子自己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接下来青蛙如何使自己变色的故事……
那么一开始,教师能否选择退出呢?我们说不太合适。因为幼儿的前期对此绘本的阅读经验几乎没有,教师要先让孩子熟悉一下,为后续的自主阅读做准备,然后让孩子自主阅读不同的颜料和五颜六色的青蛙的画面。
由此可见,教师在选择介入和退出时机时,是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标准,帮助幼儿积累策略及经验,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也是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的一种体现。
3.2 迁移学习经验,探究阅读结果。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在绘本教学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巧做“引导者”,借助优秀绘本的力量改变提问的方法,寻找巧妙提问的策略。例:《摇滚青蛙》,幼儿最后一次自主阅读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橙色的青蛙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来一点红,来一点黄)绿色的青蛙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来一点蓝色,来一点红色)……最后提问:你会变哪些颜色?用这种迁移策略,帮助幼儿分析探究利用红黄蓝三原色可以变出很多种其他的颜色。
教师这种引导阅读的方法就是一种迁移式阅读,也是幼儿验证自己猜想的探究式阅读。幼儿还能在其他绘本阅读中运用这种经验,自主阅读其他的优秀绘本,掌握阅读技巧。
3.3 善做“筛选者”。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绘本是让还在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前提下爱上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中班的幼儿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规则意识萌芽,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筛选出知识性较强,图画细节较多,趣味性强,并且有丰富的想象发展空间的绘本进行教学。例如《我们去探险》《摇滚青蛙》《边界》等。
最后,我想用新西兰儿童文学研究学者多罗西·怀特说过的一句话来分享自己对绘本的感受:“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