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
2020-11-25洪波
洪 波
(新疆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窝依阔克别克村小学 新疆 布尔津 836600)
前言
在现代小学课程体系当中,体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主要路径。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侧重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体现出一定的落后性,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应该促进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即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理解核心素养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1.优化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
在核心素养维度下,运动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体能、战术技能、心理承受能力等,是人类进行身体活动的基础。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目标和内容作为依据,为学生设计符合其身心特点以及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1]。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氛围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从而得到运动能力的提高,增强其心理素质。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跑、跳的项目时,这种项目动作具有重复性和枯燥性,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分解,并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游戏体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十字路口”的情境,制作红绿灯的道具,教师将跑步的动作分解成手摆臂和抬脚这两个动作,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由教师举起红绿灯牌,如果教师举起绿灯,则学生开始进行手摆臂和抬脚的动作,如果举起红灯,则需要停止动作。在这样的情境中,使学生逐渐掌握跑的动作要领。学生在进行反复练习时,也是其心理素质得到锻炼的过程。每个小组为一个单位,如果有人“误闯红灯”,则被扣一分,动作整齐且正确得一分,比一比在游戏结束时,哪个小组能得到更多的分数。
2.提倡积极健康行为培养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健康的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及促进身心健康,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意识,形成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主要渠道。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之间在身体素质的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2]。例如,对于班级内一些体型偏肥胖的学生,体育教师应该帮助其寻找健康的生活方式,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指导其制定运动计划。从心理、运动、行为、习惯、饮食等方面实施干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在教学中,体型肥胖的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使学生能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当肥胖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逐渐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能使其更加具有自信,各项体育测试指标也变成合格。对于一些不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加带动其逐渐适应各种体育运动的环境,感受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如果学生一旦形成了健康行为习惯,就会主动的利用一些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体育锻炼。这是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向学生渗透核心素养。
3.以游戏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从概念性的角度来看,体育品德主要指的是以体育运动作为平台和载体,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维护和遵循社会规范,并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体育品德包括三个层次,即体育精神、道德以及品格。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其比较乐于参与的一种活动形式,充分发挥游戏的载体作用,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小学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有利于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作为渗透德育教育的载体[3]。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运球接龙”这个游戏时,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合作精神、控球能力以及体育品德。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主要分为四组,每个小组人数相等,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之间留出一定的距离,四个小组站成正方形的四个边,每个小组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学生共同运球出发,将其传给下一个小组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学生,依次进行下去。学生需要保持游戏的节奏,如果球在过程中掉落,或者没有节奏都算失败。在这个游戏中,互相信任和合作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需要遵守比赛的规则,并且与自己的队友进行积极配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结论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小学体育教学体系当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得到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能使其对终身体育精神形成更加透彻的理解。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优化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提倡积极健康行为培养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以游戏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通过本文对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路径展开的一系列探索,希望能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