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讨
2020-11-25郜鹏飞
郜鹏飞
(江西省高安四中 江西 高安 330800)
引言
历史贯通古今,衔接中外,均是发生过的真实案例,具有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参考价值,我国正是因为历史悠久,有着悠长的历史文化,才在世界格局中始终屹立不倒,有着我们独特的文化氛围。历史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建构健全的价值思想,促使学生在历史的疑问中,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问古寻今,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而摸索历史、感受历史的底蕴。
1.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阻碍
1.1 教师引导方式缺乏互动。有疑有问,有答有辩,才构建了丰富的课堂,促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诸多疑问也能够在自然的讨论中不攻自破,而传统课堂,教师比较习惯自己来主导一切,学生们发言的次数少,互动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且历史的课堂上,有时候教师太过于重视纪律,为不影响原本的教学计划,不允许学生随意提问和讨论,学生们只能压抑自己的想法,课后已经没有了这种互动的激情,转而投入到课后活动中去,导致课堂上学生们不能实时质疑、实时解析。
1.2 教师引导模式陈旧。历史的课堂上即使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了系列引导,但教师引导的形式仍旧是照本宣科,按照教材原本就已经明确提出的问题,再利用口语表述一遍,学生们早已经对这些问题见怪不怪,没有了新鲜感,不仅如此,部分学生早已经准备好了该如何应答,他们并没有展开思维发散,而是在一个狭窄的思路上找寻比较中规中矩的答案,问题讨论的结果总是千篇一律,学习十分枯燥。
1.3 课堂交流方式欠妥。教师帮助学生答疑,在问题之下引出系列的知识点,需要交流和探究,而教师在交流中始终占据主导权,且交流中没有形成公平状态,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均要经过教师的过滤与筛选,而学生们提出的想法,教师有时候也充耳不闻,历史学习变为了背诵记忆的过程,历史事件之下,学生不能结合现代政治、文化等展开独立的探索,很少有自己特殊的观点,问题的答案过于统一,反而缺少了历史辩证的乐趣。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2.1 学生主体,营造活泼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问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计划,而不是按照书本流程,或者是教师的主观臆测去询问,教师应尽可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样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拘泥课堂纪律不敢发言。如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师可先听学生讲讲野史、秘闻,学生们对于春秋战国是具有基本了解的,部分学生由于经常看历史剧,对于春秋战国中的一些谋略小故事印象很深,先让学生从一个陌生的印象对历史知识变为熟悉,尤其可以引导学生讲讲他们所知的春秋争霸、战国七雄,让学生开拓视野,学生们分享完,教师再把学生们刚刚提及的信息按照时间线梳理开来,提出总结问题:“战国七雄有哪些?主要战役有哪些?了解各个成语的历史背景等。”将学生们概述的信息与教师补充的信息,以总结性的问题进行收尾,让学生既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问题,又能够总结知识点,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2.2 疑问衔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好奇心。历史的疑问可以一环扣一环,一个疑问串联着一个疑问,通过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一个疑问下获得多个启示,教师应尽可能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历史的趣味互动中,理解历史始末。如教学“三国鼎立”后,教师可先准备好三国的人物关系图,借助思维导图的图示形式,同时引出战役、遗址等信息,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发,提出问题“军阀为了扩张势力,长期混战对百姓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历史把它的橄榄枝抛向了哪位英雄?曹操为了实现其理想做了哪些准备?”步步紧逼,通过问题将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引起,逐步了解历史策略,客观的分析历史人物,体验历史的发展。
2.3 构建情境,展开现场的模拟。问题多通过口头的描述引出,学生们对于这种常见的问题表述形式早已经不感兴趣,教师不妨创新形式,采取情境模拟的方法,构建课堂的辩论空间,如教学“伐无道,诛暴秦”后,学生们一组代表秦国人,歌颂秦始皇的功绩,另一组代表敌国,说说秦始皇的暴政,代入历史情境,从历史的角度,分别以各个国家的大臣、君民身份来阐述秦始皇的经历,更细致的分析秦始皇的功与过,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一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能力,促使学生灵活应变,在同一个问题不同的题意变换下,仍旧能够接住题目,做出解答。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在初中历史时期,引入问题帮助学生化解难点,与学生携手创建轻松的问题情境,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思辨与答疑,而后逐步的消化吸收历史的知识点,对历史形成独立的感悟,强化学生的历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