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2020-11-25潘忠祥
潘忠祥
(贵州省凯里市凯里学院附属中学 贵州 凯里 556000)
1.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巩固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提高学生回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意识能力和兴趣是物理教学的使命。而应试型物理教育模式制约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物理素养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提高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需要。问题是思考的起点,而思考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核心要素。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无论是宏观物理还是微观物理,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背”并不是获得物理知识的有效途径。依靠“背”法,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思考,就不会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就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知识,就会感到困惑。这说明了“思维”在学生知识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建构知识,使学生积极思考物理问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目的。其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需要。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力求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问题”具有驱动性。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与学生习惯接受的传统学习模式相比,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对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探究”是一条主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果在物理教学中不进行探索,就很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而“问题”是探究的出发点,学生只有发现物理问题,根据自己的好奇心进行探索,在探究的过程中回答问题,才能最终达到物理学习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2.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措施
2.1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满堂灌”的教育现状,教师应当结合教学需要,精心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例如,在初中物理“大气压强”的课程教学中,本人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情境:首先,使用一个小的“魔法”情景引入:瓶口吞蛋实验(一个细口瓶,放入若干纸片并点燃,火熄灭后,马上将鸡蛋放在瓶口,鸡蛋慢慢被瓶口吸进了瓶子力)。这个神奇的实验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带着疑问,老师进行了第二个小实验。其次,进行覆水实验。在开始实验前,先问问题:如果你用食指堵住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注水,水会流出吗?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果管口开口朝下,水还会流出吗?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讨论。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来验证学生的结论。这种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有积极作用。除了上述实验问题情境外,初中物理教师也可以创建很多问题的情境,如实际问题情境、启蒙问题情境、生活化问题情境、竞争问题情境等等。总之,创造不同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实现不同的教学效果,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2 鼓励大胆质疑,科学引导反思。俗话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针对部分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中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现象,初中物理教师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科学引导反思,促进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形成。首先,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构建一个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的想法和观点,通过民主教学氛围的营造,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和信心,为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奠定基础。其次,科学引导学生反思。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物理问题意识的过程。例如,在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电功率”的时候,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两端高电压的灯泡是亮的,反之则暗。基于此,本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3V 6W”,“6V3W”的两个灯泡,谁更亮?当这个问题被提出时,学生们开始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为了证实学生的猜想,本人引导学生进行了实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现灯泡的亮度不是由电压决定的,而是由实际的功率决定的。这种积极引导学生猜想、反思的物理教育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