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适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2020-11-25王艳
王 艳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12)
1.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1.1 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恰当。一些对教学认识程度不足的教师在上课时,容易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死板的拿到课堂上来讲解,难以注意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有些学生可能只是把学到的公式死记硬背,并套用在题目中,一旦题目有些改动就又做不出答案,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时间久了,学生不会的知识点越积越多,数学成绩自然也会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容易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低,数学思维也很难提高。
1.2 仍然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国教育受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思想的影响,当代的教育仍留有这一思想的余温,教育被“应试”模式束缚,课堂教学依旧死板,学生无法理解的公式和知识点教师就直接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事实上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部分教师也会认为学生只要背下公式并解决了问题就算达到了教学目标,导致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变成了一堂背诵数学公式的枯燥活动,结果不仅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大大降低,也让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迟迟得不到提高。
2.“收”“放”结合教学策略
2.1 实行民主教学——适当地“放”。很多时候课堂的进程不会完全按照教师的计划进行,因为学生们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教学计划被扰乱的情况,也就是教学意外,使教师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教学实践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教师正讲的津津有味,学生讨论的热热闹闹,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出其不意地提出与本节课相关,但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范围内的问题。如果教师对于这种“突发奇想”予以重视,教学进程就很容易被耽误或偏离原本的教学方向,从而打乱教学设计。而若置之不理,或是以一句“老师下课查查资料再告诉你”搪塞过去,学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其创造性会受挫,在下一次想要提出新想法的时候会产生犹豫,其次,教师在学生面前是充满智慧的角色,教师无法解答学生的问题很容易影响到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更重要的是会错过一个适合学生思维发展与创新意识和能力。
六年级学习的圆锥体积的推导,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会采用倒三次水的方法去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是学生有时会认为是二分之一,沿着一个长方形的对角线减下来一个三角形,此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原长方形的二分之一,两个图形同步旋转,在旋转的度数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发现无数个三角形旋转叠加而成的圆锥的体积,应该就是由同样多个数的长方形旋转叠加而成的圆柱的体积的二分之一。当学生提出这一想法的时候,会感到很兴奋,因为得到了与规律性知识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直接说你的想法是不对的,虽然这个推理看起来无懈可击,而从一个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适合直线叠加的推论就不一定会适合旋转叠加,因为有一部分被互相‘挤’掉了,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先留给学生当做一个挑战权威的机会,在合适的时机再让学生明白,用面的方法来思考体,是不周到的。
2.2 教学反思——紧握手中的线。“适当的放”不仅体现了教学机智,同时也突出了教学生成的重要性,当课堂中出现意外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并充分扮演自己引导者的角色,握紧手中的“线”,让课堂进程及时回归正轨。虽然现在倡导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但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认知水平也存在局限性,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学习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自身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合适,实施适当的引导式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是智慧的产物,合情合理且富有趣味。
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多的是以亲手实践或多媒体动画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在动脑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并增加课堂趣味性。但往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比如在小组讨论或观看多媒体动画之后,课堂一时间很难立刻恢复秩序,此时教师的难题就是让课堂进程回归“正轨”,如果立刻严厉的让学生安静下来,很容易让学生活跃的想法受到压制。
3.结语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重于最后的结果,学生的体验感优于答案的对错,思维重于“套路”。教师抓住课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实现师生学习共同体,在教学时收放适度,让学生在自由发挥的过程中也不会失去学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