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0-11-25颜乐辉

读与写 2020年33期
关键词:能动性教学方式意识

颜乐辉

(福建省永春文明中学 福建 永春 362600)

历史是见证一个国家成长的重要依据,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经验积累过程,更加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1]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发展,学生对于历史的好奇心逐渐减少,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去学习,并没有提出问题并将其代入到课堂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培养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探索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能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为学生日后的各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1.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1 教师教育观念落后。老师都是通过专业的培训教育出的人才,但由于个体原因,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都不尽相同,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效果。而有的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对课本的讲解,一味的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加深对课本内容的记忆。长期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

1.2 学生主观能动性差。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书本表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课外拓展,更多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求,应付平时的考试。而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只是以自我讲解为中心,为了满足课堂效果,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这样长期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1.3 教学活动设计不足。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不足,在课本素材的挑选中没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考虑。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和发展,课内外知识的有效结合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只讲解课本内容不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更不利于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只有将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

2.1 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长期以往的应试教育都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就迫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所学知识。整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带着问题来,在结束后也没有带着问题走,对所学没有深刻记忆。因此老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转变教师职能,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1],不单只讲解书本内容,适当拓展课外内容,并采用多媒体形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探寻新航路一课中,教师可以找到相关的纪录片等,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影响及意义。在视频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代入问题去观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2 课堂讨论,激发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而老师则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历史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觉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怎样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问题当中则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2]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辩论和交流观点时拓宽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们带着各自的问题去进行讨论,做到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中,让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好处和弊端进行比较讨论,这样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最终激发主观能动性。

2.3 设计问题,丰富教学活动。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以提问为主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新课改的标准进行教学,给学生们做出榜样。可以在课前精心设计所要提问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逐步形成问题意识。例如:在讲解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世界上首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等问题,为学生做出提问框架,为日后的提问做铺垫,同时又培养问题意识。但在设计问题时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设置,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不能将问题难度提高,如果问题过于复杂,会使学生有挫败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对于初中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活动形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让学生做到“会提问,敢提问,能提问”,最终逐个击破在历史学科终于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能动性教学方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动性投入研究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