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研究

2020-11-25孔令新

读与写 2020年33期
关键词:家国爱国主义课本

孔令新

(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八中 安徽 淮南 232000)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它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1]

1.家国情怀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1.1 是我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2014年3月,国家教育在颁布的《完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个科目教学内容要渗透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引导每一个中国学生树立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强化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学生成为一个自爱、自强、自尊和自信的中国人。因此,从我国教育的发展来看,家国情怀作为一直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思想,不但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且蕴含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思想,这都是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教学源泉,因此,开展爱国情怀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国家民族精神的必备平台。

1.2 是历史学科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2016年8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和“爱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是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其教育是学生对了解吸收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一门较为特殊且独立的科目,它的内容包含了我国和外国的发展历程,从我国的发展出发,它记述了中国从起源到繁荣到衰败和创立到发展的全部过程,每个过程都有发人深省的人物和真实历史事件,学生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更是要从基础知识中建立对国家的信仰和热爱,了解现阶段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值得珍惜,从而建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拼搏的决心和毅力。因此,将学科基础教育上升到学生对爱国情怀的感知是学生提升学科境界的需要,是学科发展和进步的必然。[2]

1.3 是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建立的途径。初中正是学生道德观念建立的关键阶段,但是初中作为学生的青春期和叛逆期,学生容易产生形成错误的心态情绪和行为,因此,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将道德观念因素渗透在各个学科教学环节中。2019年9月,中央开会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会议强调: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凝聚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会议强调和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对人民、对民族和对国家的重要意义,而初中历史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基础的科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建立对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建立自身必备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

1.4 是加强初中阶段德育教学的手段。德育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好的德育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其中,爱国情怀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本中包含的德育因素,深入分析人物或事件或国家的影响和意义,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国家大义和舍生取义的精神。同时,家国情怀教育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马援的“马革裹尸”等等,通过课本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到人物背后的历史使命,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责任意识。因此,家国情怀教育具备丰富的素材资源以及广泛的情感认同,符合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学生民族自信心树立、爱国情感养成以及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中国梦共同理想追求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3]

2.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有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2.1 自主预习,感知情怀。自主预习是每个学科教学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充分有效利用预习环节,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基础认知去感知知识,感知课本中所包含的情感。情怀的教育是学生自己感知吸收,从而理解的,与知识教学不同的是,每位学生对于情怀的想法和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利用预习环节能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情怀,而取代教师强加硬塞式教学。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抗美援朝》为例,预习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比如抗美援朝的时间、地点、事件、起因和结果等等,思考内容包括中国正处在百废待兴的时期,为什么会选择抗美援朝?从中国的国际地位、社会体系以及美国的目的出发进行简要分析。中国进行抗美援朝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包含维护正义、巩固盟友、打击美国和帮扶弱小国等等,无论从哪个层面出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中国在此次事件中所传递出发的大国担当和社会责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国家的自豪感和国家情怀。

2.2 角色扮演,深入情怀。角色扮演是深入人物,感知历史故事和历史背景最有效的手段,同时,角色扮演也是学生全体参与的教学形式之一,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点出发,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取知识,体会情怀。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为例,五四运动的群体是学生,以此章节作为角色扮演的切入点能加强学生的共鸣心理,从而使学生站在特定的时代和扮演特定的角色去理解课本,感知学生所传递出来的爱国情怀。在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游行学生和军警两个部分,还原学生游行和军警镇压逮捕学生这一系列的真实情境,游行学生可以制作口号横幅、高喊抗议口号,军警则大力抵挡,双方可以发生口角和肢体上的争执等等,尽力去还原真实情境,使每位学生都进入角色,进入事件中去。同时,针对课本的相关史事,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扮演和还原,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五四运动的激愤。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地爱国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我们看到了五四学生的顽强反抗和拼搏,看到了五四学生对于国家的热爱和奋斗,通过这次的角色扮演,能有效激发学生感受在国家遭受侵犯时,每个人的力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2.3 问题导入,探究情怀。初中生对于知识的思考和探究层面较浅,难以深入探究知识背后所传递出的家国情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从而获取情怀教育。[4]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顾》为例,章节内容主要记录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的重点都放在了对香港澳门回归的解读上,而忽略了回归的历史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存在回归仅仅是由于“一国两制”构想的独特和优秀这一教学误区上。因此,为了消除教学误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课本,利用问题探究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有效合理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教师:同学们,在使香港澳门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使祖国统一前进了一大步,那为什么我们能取得这一胜利呢,为什么英国和葡萄牙这两个大国愿意与我们签署联合声明呢?

学生:因为“一国两制”的构想。

教师:对,“一国两制”构想是回归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原因,它的核心在于主义制度,那么英国和葡萄牙不能对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构想吗?英国和葡萄牙明明也可以采取策略去保住香港和澳门,不将其还给中国呀。

(学生讨论交流5分钟……)

学生:因为中国越来越强大了,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共同繁荣等阶段,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必然。

教师:回答正确,只有一个综合国力强大的祖国,才是我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代国际争端的根本保障,才是我们中国人民能在世界舞台上傲然昂首的坚强后盾。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也要努力读书,努力奋斗,使中国越来越强大,让我们为了祖国的明天一起加油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步步深入课本和社会背景,使自己对课本香港澳门回归产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祖国的强大和繁荣产生了坚定的自豪感,最后,通过总结,激发学生为中国美好明天奋斗的决定和毅力,从而有效深化了学科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3.总结

核心素养下的家国情怀为学科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要求,是学生必备的精神品质,它保障了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了顽强奋斗,为祖国美好明天而努力的决心。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认识到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此开展和实施合理有效的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到家国情怀教育,为自身家国情怀的深化打下基础。最后,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能被广大教学工作者参考。

猜你喜欢

家国爱国主义课本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