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的应用策略探究
——以《收发电子邮件》为例
2020-11-25陈忠祥
陈忠祥
(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江苏 太仓 215400)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还存在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生搬硬套地学习操作技能的现象,教师忽视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培养。深度学习是把学生从低价引向高阶的学习过程,更加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完成对学习内容的自我建构和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信息技术课要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需要教师多研究策略充分帮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参与感、成就感,真正达成有深度的教与学。
1.创设情境,提升深度认知
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理解知识,以及理解知识运用所依赖的情境。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具体情境来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这其实也在告知教师课堂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情境创设通常变成一块“鸡肋”,通过运用一些夺人眼球的图文、音视频来吸引学生,为了创设而创设。
在《收发电子邮件》一课中,教师摒弃了“同学们,你们知道电子邮件吗?”这种一以贯之的导入方式,因为这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现如今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形式网络产品,但对电子邮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以“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没有网络时信息传递的方式”“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方式”三种形式积极创设“信息传递”这一主题情境顺势而为地引出电子邮件这一新事物。情境一:学生说说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飞鸽传书、驿站驿使……情境二:教师分享两张图片的真实故事,在没有网络时信息传递时,图1讲述战争年代,一位穿着得体的女子在往邮筒投递信件。你认为她的信件会被送到收信人的手里吗?图2讲述中国感动人物王友顺独自牵着一匹马在深山里穿行送信二十年,每年送达信件1500多份,除了感动,你有什么办法让大山深处的人们很快收到信件呢?情境三:在网络发达时代,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不能出门,想给朋友寄封信,我们可以使用电子邮件。
教师充分运用富有趣味的、体现课堂价值的图片资料和精准的问题来创设情境,按照信息传递方式发展的时间主线层层递进,深化学生对信息传递方式的认知,初步认识电子邮件是作为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创设有多种方式,但都必须结合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的主题情境创设将抽象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巧妙融入到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中,从而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的同时,又让学生涌现有创意、有个性的想法,扩大学生的认知时空,为信息素养的提升添砖加瓦。
2.知识迁移,促进深度理解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涉及到的理论课不多,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重操作技能习得,也就是行,轻概念理论感悟,也就是知,势必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后劲明显不足。我们也需要看到,概念理论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将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课件,让学生去简单地读,机械地背,对所学内容缺乏理解,对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同样有害而无利。
在《收发电子邮件》一课中,“为什么要使用电子邮件”这一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对于一个新生事物,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电子邮件及其特点是关键。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将电子邮件“传递快捷”、“形式多样性”“形式多样性”和盘托出,四年级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很难理解其含义。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电子邮件的特点?教师将电子邮件这一新事物的认识,与传统寄信方式、学生耳熟能详的微信和QQ做比较,通过比较理性认识电子邮件的特点。例如,电子邮件有传递速度快,方便便捷这一特点,将传统寄信方式与写电子邮件方式使用儿童化的图片展示出来,学生能够很直观比较出电子邮件的优势所在,而不只是停留在电子邮件传递速度快这一结论而已。又如,认识掌握电子邮件地址的规范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将传统信封地址与电子邮件地址做比较,找出两者的对应关系: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名,中间都有一个@,在@左边是用户名,就像我们信封上的收发人的姓名,在@右边是网络公司的服务器名,就像我们信封上的地址。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去理解性地获取电子邮件格式这一新知识。
深度学习是浅层学习的一种深化,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概念知识的深刻理解,强调的是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亲身体验,从而对信息技术概念知识的学习形成系统。理论指导实践,信息技术理论概念的深入学习对操作实践起到引领作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习内容的设计不仅要基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准定位学生的目标达成区,从书本传话筒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陪伴者,注重比较、迁移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概念的深度学习。
3.操作体验,强化深度应用
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学生对深度学习的认知,反之,学生的深度学习也要充分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的技能操作是重点,常规方法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但学生掌握的也就是浅层学习,在学习反馈中,学生会觉得知之不深、学而无用。
在《收发电子邮件》一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直接指向学生学会收发电子邮件。为了避免零碎的示范指导,教师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与湖北有色小学张老师商讨两校开展童心抗疫活动为例,向学生展示电子邮件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例如,教师示范并不是让学生做看表演的观众,而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我将写邮件的步骤简化成四步骤:(1)输入正确的收件人地址,(2)输入合适的主题,(3)按照规范输入邮件内容,(4)确认无误单击“发送”按钮。在每个步骤里,引导学生参与示范解说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如地址要注重格式规范;主题要简明扼要;正文部分需要注意写信格式规范,可以添加形式丰富多样的附件,使用精美的信纸或者明信片;注重网络文明安全:写信要注意使用文明用语,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
又如,师: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国家号召停课不停学,在我们的学习上除了每天陪伴的家人,还有我们的老师,他们每天统计疫情信息,批改网课作业,默默地为我们付出。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使用电子邮件,同学们可以使用QQ电子邮箱给你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使用QQ电子邮箱给你的老师写一封电子邮件,充分利用汇报你的网络学习感受,以及对老师的感激。
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从完成效果看,学生对电子邮件的使用呈现不同的样式,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使用信纸、明信片、附件等功能。从建构主义角度看,学生借助生活化的案例完成了对电子邮件的使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分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对网络改变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学生会认为信息技术能够学以致用、用之所学。
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中,方法技能是重要的,但是简单纯粹的技能巩固只是蜻蜓点水,无法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而强调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是重视方法技能的深度应用,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以及将来在需要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地选择使用,达成深度应用的目标和效果。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3]”创造实景体验机会,设计喜闻乐见且富有挑战的任务,鼓励学生用方法与技能去创造性地学习。在这样深度学习的环境下,学生能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是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形成的催化剂,教师以生为本,通过创设情境提升学生认知,知识迁移促进深度理解,操作体验强化深度应用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深度学习。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探索学生的认知规律,回归学科的本质,选择与深度学习相适宜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道路上积累信息素养,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