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生活化”浅析
2020-11-25姚晶晶
姚晶晶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 江苏 镇江 212000)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就教育”。《数学新课标》也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这确实需要教师去引领。所以“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成为了我所研究的课题,几年来,我通过教学,有了点滴体会:
1.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时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我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不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设计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解决数学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仔细观察周围环境,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的?学生观察发现汽车的两扇门、房子的两面墙、蜻蜒的两个翅膀等是对称的。通过实际观察就能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沟通起来,为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3.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情景,有目的地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之后,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靠一面长80米的墙,用100米长的铁栅栏围一个停车场,面积不得少于800平方米,可以怎样围?在学生积极热烈地进行研究、探讨及多次尝试中,最终用不同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这就是数学的魅力。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再如,要组织全班同学去郊游。其间所需的乘车及午餐费用等等,我们大可放手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设计者。这样,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充分地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从而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
总之,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只有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数学化,进而再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全身投入数学学习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从而逐渐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