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乡土民歌文化传承策略分析
2020-11-25孙锋
孙 锋
(贵州省盘州市普古乡中学 贵州 盘州 561601)
现阶段,为了不断提高初中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学生文化传承的教育水平。本文以乡土民歌文化传承为研究,总结了初中阶段乡土民歌传承的有效措施。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作为相关教师,要重视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从而才能不断提高乡土民歌传承有效性。
1.初中乡土民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而民歌艺术是五千年以来发展的智慧结晶,不仅具备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还富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值得学习。伴随我国互联网信息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外、现代音乐内容冲击着初中学生的认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民歌艺术却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与传承,如何将我国传统的民歌文化有效传播成为重点关注问题。民歌尽管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其形式内容都是口口相传的,因此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将民歌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力求将我国传统文化有效传承。作为初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拓宽初中音乐的教育内容。将民歌的相关内容引入课程之中,始终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第一要义,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民歌文化的内容,并养成其积极、端正的音乐民族修养,确保民族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弘扬。
2.初中乡土民歌文化传承策略
2.1 通过民歌学习传承文化遗产。众所周知,学校是初中学生学习的最为主要场所,教师在进行民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需要将民歌背后所蕴藏的中国历史、文化内容,有意识地将其呈现给学生学习。教师要挖掘民歌文化背后的内容,使得学生通过民歌这一手段,理解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社会背景内容,使得学生不仅仅学习民歌本身,更将其所蕴含的内容学习。民歌除了具备鉴赏价值,也是我国历史考究的原材料和根本之一。各个时期所处的情况,民族、阶级等都具备突出的鲜明特征,不论是表达喜怒哀乐还是风土人情,都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例如,《游击队之歌》《自有的号角》两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其背后反应的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七七事变”,讲述了当时的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不仅需要将演唱技巧与基础知识逐一分析,更需要帮助学生透过民歌了解其背后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民歌以及其背后文化思想的有效传承。
2.2 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民歌本身也是一类音乐内容,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式地进行音乐教育,势必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民歌内容,帮助学生挖掘和传承背后文化意义,教师就需要加强多元化模式的教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就非常适宜学生展开对民歌文化的研究学习。通过互相讨论、研究的方式,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民歌背后的精神,实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次,教师要在进行本区域民歌学习的同时,争取向学生进行本地民歌教学的扩展,让学生了解附近区域甚至更远区域民歌的特征与特点,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同时,要重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策略。我们在进行民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把握“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所谓的“请进来”,指的是学校在能力范围之内,积极调度具备民歌演唱经验的教师与表演艺术家来到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民歌艺术的表现魅力,并理解剖析其背后的意义。而“走出去”则是要鼓励学生在学校以外的区域感受到来自民歌的魅力,积极实践、演唱民歌。通过这样“里外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民歌文化的传承教育奠定基础。
2.3 借助课内外的实践活动,传承民歌艺术。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传承民歌背后的文化与精神,只进行理论教育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平台,使得学生更好学以致用,真正转化民歌背后的文化元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也是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生活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在教学完理论内容过后,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之间的理论、实践结合,助力其内化和吸收。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学生民歌文化的实践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开放空间和内容,帮助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与互动,互相分享自己对民歌文化的看法与理解,达到取长补短的教育目的同时,更进一步加强对文化的输出与理解传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民歌表演、民歌演出,将民歌背后的精神文化向更多的人传播,促成民歌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目的。
总之,如今为了不断提高乡土民歌文化发展水平,要科学的制定更加高效的传承对策,从而才能提高学生对于乡土民歌文化的认识,作为相关教师,要充分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不断加强教学实践能力,从而才能保证乡土民歌传承效率。希望结合以上探索,能够进一步保证初中乡土民歌传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