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高效锻炼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2020-11-25谢娟
谢 娟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韩坊中心小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引言
教师设计教学课件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顺应年龄的发展规律。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计算是帮助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着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1.严格教学作为前提
教学设计要求层次分明。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要求有三个层次,即熟练掌握个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的口算;比较熟练掌握万以内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两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基本了解三位数的乘除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教师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
例如:教师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程内容时,会形成自己的计算方式,有的学生会用凑十法进行计算,有的学生会用计数法计算,逐一计算,计算的结果都相同。如果是10以下的加减,二者不会有太多的差别,但涉及10以上的计算,后者花费的时间显然要比前者多,这不符合教学的设计层次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采用第一种方式,避免学生对后一种方式产生依赖性。教师引导学生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观察。根据不同的题目,具体分析,灵活计算。在两位数的加减中,要学会凑整数,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凑整数的方法,那学生的学习进度依旧停滞不前,也无法达到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严格地进行数学教学,将严格的教学作为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前提。
2.数学基础重点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算术题型多种多样。学生的算数结果,要建立在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公式和运算法则等基础上,因此学生要重点掌握数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充分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要强调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丢分情况。教师只有把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讲清楚,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才会得出正确的结果[1]。
例如: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提出问题:250*24=?部分学生知道要根据教师教的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于是他们将式子转化为:250*24=250*(20+4)=250*20+250=5250,逐步得出结果,但显然他们对于分配律的掌握并不熟练,导致得出的结果错误。这个式子应该转变为250*24=250*(20+4)=250*20+250*4=15000。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分配律的本质,清楚分配律是将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转化为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的和,才能做到计算不出错,从而提高数学成绩。尤其是当学生升到高年级后,学生已经掌握相当多的知识,因此,学生要先巩固好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解决题目时,更加快速正确。
3.计算习惯正确培养
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学生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认真,课后复习,自己思考题目,仔细推敲题目,做完题目自觉检查、验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要让学生严格遵循“一看、二想、三算、四验”的计算口诀。一看是指学生拿到题目后,先审清题意,看清题中出现的符号;二想是学生应该想一想哪种方式才能最快、最正确的得到答案以及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三算就是计算;四验即验算,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计算,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
例如:在学习“简便方法计算”时,教师布置题目:56*99=?学生拿到这道题目时,根据计算顺序,先看,题目的符号是乘,二想,这道题目显然考的是乘法的分配律的数学基础知识,三算,进行计算56*99=56*(100-1)=56*100-56*1=5544。四验,用最基本的两位数的相乘法进行验算,发现结果相同,因此得出正确结果5544。教师让学生严格遵循计算步骤进行计算,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减少计算方面的丢分,进一步提高数学成绩,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还需要向学生强调计算的书写格式,规范的格式可以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减少出错的几率,学生可以理清计算思路,防止出现漏写、多写、写错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及时整顿课堂纪律,督促学生认真听讲,严谨思考,仔细独立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需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教学应该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单,突出重点。
4.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计算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计算,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数学计算教学目标也得以实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