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探究课堂的构建
2020-11-25马志红
马志红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第二中学 湖北 竹山 442200)
当前,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的主体是教师,由教师单一的传授知识,但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受到教育,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含有较大的弊病,它忽略了学生的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思维容易被固化,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当前,教师所需要做的是改变固有模式,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为学生构建一个更高效更具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加入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1.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素质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它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针对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创造能力,探究意识等等,这就对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对的不是统一规范,机械化的教学模式,而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课改。在素质教育全面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在设计课堂内容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如何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沉浸在一个积极向上的优良学习氛围中,带动所有同学共同学习,参与数学讨论中,同时还需设计好课堂演示,让学生对本节课数学内容能够及时消化理解,课后能够加强理解,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自觉融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数学不再是学生眼中最可怕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一个丰富又有趣的教学情景,带动学生一同探讨知识。例如,在人教版数学课本必修五中《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一章中,教师可以从最基本的三角形开始分析正弦定理是如何做三角形上体现的,从最简单的概念入手,一步步与同学探究正弦定理中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带动学生一起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锻炼学生的探究精神。
2.教师需要将生活实际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构建高效课堂
在学生们眼中,高中数学是一个很难以攻克的难题。从知识内容上讲,高中数学的确提升了不少难度,同时它对数学知识的深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有许多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这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对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调研中,不少学生反映他们在学习高中数学时遇到最多的问题是:他们在上课时听懂了教师所讲内容,但是一旦遇到实际做题时,反而没有思路,在具体的应用中遇到了困难。对于这种比较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原因在于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并没有深刻理解知识内部的逻辑思维,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未全面掌握知识,所以当他们遇到实际的知识时,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如何才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融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数学知识。教师通过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将数学带入生活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带动课堂上枯燥无味的学习氛围,让数学从抽象化变成更具鲜活力的具体化内容。例如,在数学选修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一章中,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超市中奖举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特等奖的中奖概率为多少,如何用数学的方式将中奖概率的分布展示出来。这样以最贴切学生生活中情景的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随机变量的分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需要运用科学合理,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如果想要在课堂上高效地实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就需要教师首先从改变教学方式开始。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数学基础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科学地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带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拓展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的讲授更适合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数学选修2-3中《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一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情景,将数学知识化作最实际的问题,并总结数学知识的概括图,满足不同层次同学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需求。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更加具体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系统而细致的为学生讲解条件概率的定义,以及它成立的条件,再循序渐进讲解事件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世界,逐渐带领他们自主思考,锻练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的方式不止一种,但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独特性,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