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
2020-11-25张舒婷
张舒婷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校区 安徽 合肥 230001)
1.前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和考验。幼小衔接教育既是学前教育的内容,也是小学教育的需要,更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
2.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现状
首先从教科书的使用上,幼儿园的老师上课不用教材,学生很少需要看书本;小学每个科目都有对应的教科书、作业本。其次在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分布上,幼儿园所使用的教科书一般是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作业主要是手工作业为主,不涉及知识教学;小学的教科书一般是字数比较多,图片相对较少,文章后面会有课后作业的反馈。最后在教科书的内容排版上,幼儿园排版较艳丽,充满童趣;小学排版较严谨,密密麻麻的字数统一整齐。
在对课程意识的培养上,幼儿园上、下课没有铃声,下课时老师会摇铃,比较慢,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对于上下课的意识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小学上、下课有铃声,比较急促,由此培养学生的课程意识。课程表的安排上,幼儿园一般是主题教学、五指教学、区域教学,教学目的紧密联系,主题明显且单一;小学则明确开设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科学等课程,安排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课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幼儿从幼儿园连贯的、渗透的课程安排一下子进入到小学的分散的、多种的、短期的课程安排,在知识的学习上,负担会加重。
3.幼儿园与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现状
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专注力和自我约束力较弱等心理特点,幼儿园运用的讲授法是一般会结合游戏、音乐、动作等新颖活动方式,这些活动很好地适应了幼儿的心理特点,使幼儿在参与这些有趣的活动同时,教师能对其进行教学引导,使幼儿在玩游戏当中学习到知识,同时能促进幼儿兴趣爱好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也会经常以实践法作为教学方式,不同于幼儿园的趣味性原则,小学的实践活动带有更明确的实践目的,在每次实践结束一般都需要以提交实践报告的方式作为实践成果的展示,由此带有一定的难度且大多需要团队合作,对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和锻炼。
4.衔接当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存在问题,主要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导致的。一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幼儿园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小学的主导活动是上课。二是作息制度与生活管理方式不同。幼儿园阶段,幼儿生活节奏宽松,作息时间灵活,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小学阶段,儿童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和学习管理带有更多的强制性。三是师生关系不同。幼儿园阶段,教师与幼儿是一种保育关系。个别接触多,关系密切;小学阶段,师生的接触更多的是教与学的关系。四是学习环境的不同。幼儿园环境的布置更为生动;小学阶段环境布置以促进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目标,较为严谨。五是评价体系的不同。幼儿园阶段,对幼儿的评价更多是性格的养成和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评价体系更为全面和严格,更多地以学业成绩来体现。
5.改进建议
教科书上的改进,首先教师在为幼儿选择幼小衔接的教科书时应该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幼儿选择最适合幼儿学习和过渡期的教科书。在选择教科书时有应该尽可能与幼儿园时期的书籍有共同点。在排版上尽可能色彩鲜艳、配图多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其次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应该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灵活运用,允许幼儿的教科书上做标记,选择生动有趣的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幼儿园大班的教师,也应该提前跟幼儿做一个心理铺垫,以小学教科书为主题,让幼儿心中对小学教科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课程安排的改进,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的进度,可以采取先快后慢的方式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对班级的环境进行一个融合过度的布置,幼儿园里面要加入小学的元素,小学的环境上也可以适当增加点图片布置,使两个环境能有一个融合交际的过程,不至于让幼儿一下子进入一个完全全新的环境,从而产生不安感。
讲授法上的改进,第一步要合理融合讲授与游戏、音乐、动作相结合的方式。第二步要注意讲授的语调,小学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调,一开始以一种耐心温和的语调逐渐过渡到严肃认真的语调,这样幼儿就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语境下逐渐适应教师的讲授方式。第三步要善于添加有趣的案例,将知识点灵活运用到生活当中。最后一步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来控制讲授的知识量,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合理控制上课的内容。
实践法上的改进,主要体现在“量”和“质”两方面。“量”方面主要是要从数量上增加实践法的使用,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平台给学生学习和操作。而要做到数量上的增加,就要求教师、环境、材料、设备等各方面的共同支持,只有物质上得到了保障,实践法才能顺利开展。“质”方面的改善主要是要延长每次实践活动的单次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去完成、去享受这个实践过程,而不是走个过程,有个形式,要让学生真正从实践当中学习到知识,提高每一次实践活动的质量,这样才不浪费每一次实践活动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物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