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新教材学习效率的提高策略

2020-11-25高玉华武威市凉州区西关小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教材小鱼动手

○高玉华 武威市凉州区西关小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教材走进了学校,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新的数学教材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同时,发现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乐。要教好新教材,教师就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并结合教学实际,选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或创设生活情境等,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

新的数学教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加强了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趣味十足。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学完数学知识后,还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笔者考虑到小学生都喜欢吃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六张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蛋糕图片。这些图片的排列顺序有一定的规律,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这些图片具有什么样的排列规律?第七张图片上是什么?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学生非常感兴趣,快速进入了思考的状态,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又如,学习了“厘米、分米和米”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作尺子,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一拃长大约1分米、一臂长大约是1米。

二、适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

新的数学教材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单纯的“传授学”变为“发现学”“探索学”“互助学”。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适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例如,教学“5的分成”时,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花生,数出5粒,然后试着将这5粒花生试着分成两份,看看能怎么分,并且将这几种分法都记录下来。学生积极动手,他们有的分成了1粒和4粒两份,有的分成了2粒和3粒两份,还有一个学生没有分。记录的结果有“1+4=5”“2+3=5”“3+2=5”“4+1=5”“0+5=0”。笔者将学生的分法画在了黑板上,前面的几种分法大家都理解,对没有分的想不明白。笔者请这位学生讲解,学生表示自己也是两份,其中一份为“0”。显然,这样一解释,大家都理解了。此时,笔者总结:这就是“5的分成”,但是由于“0”的情况特殊,和没分一样,因此这种情况不列入其中。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同时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维活动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然而对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而言,他们还不会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思维获取知识,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时,考虑到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小鱼家里要来几位客人,妈妈一早就起床收拾屋子、准备好吃的。眼看着快中午了,客人快来了,妈妈却发现忘记准备水果了。于是,小鱼主动请缨,帮妈妈去隔壁水果店买。小鱼按照妈妈的吩咐,买了2斤苹果、4斤香蕉、5斤橘子,苹果、香蕉、橘子每斤的价格分别为3元、2元、6元。大家帮小鱼算一算,需要付多少钱?学生先利用已有的购物经验和乘法知识计算出总价,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并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

四、善于提问,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知识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数学是符号加逻辑。”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认真研究、细心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勤学好问。一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发散思维,拓展学习;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提问,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学完“连加连减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后,出示这样一道题:“书店里有86本连环画,上午卖出36本,下午卖出25本,________?”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尝试着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新教材小鱼动手
我也来动手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