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0-11-25徐大贵党晓红天祝县赛什斯镇教育辅导站

甘肃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东皋意蕴意境

○徐大贵 党晓红 天祝县赛什斯镇教育辅导站

文本细读是古诗词教学的方法之一。细读,是对文本的充分尊重,它要求学生注意到一个字词的含义,注重词句之间微妙的关联。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细读古诗词的意识,以教材为范本,教会学生“文本细读”的方法,品析古诗词中的语言、意象、意境,从而发现古诗词的意蕴美和形式美,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一、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首先,中国汉语诗歌特征是含蓄蕴藉。“诗歌是一种以高度精练的语言,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人倾向于追求丰富的含义又希望含蓄模糊,缥缈朦胧的特点。其次,文本细读是对文本的赏析过程。学生只有通过细读文本,才能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文本细读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很好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最后,文本细读是提高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品析古诗词的能力,文本细读是提高这些能力的方法之一。

二、文本细读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字字阅读。古诗文要求读者一字一句地细细读,体会字词的使用,挖掘深层意义。如《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指实体“仙鹤”之外,还有“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体会古诗词中词语的意蕴,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已去、世事茫然的感觉,也为下文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需要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2.品味意境。细读品味意境是初中古诗词文本细读的途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融合构成的。诗人因为具体词语构成了有意蕴的画面,形成了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学生通过这些形象化的词语进行想象,从而理解诗歌的意境。如《使至塞上》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把诗人孤寂的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意境是诗歌艺术表达的一种重要体现,意境是在作者的真实感受与客观物象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是初中生往往是意会得到,不能表达,所以在文本细读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多维度地讨论诗歌意境。

3.探究修辞。修辞是文学表达的一种方式,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鉴赏,离不开修辞的运用。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也要在修辞层面上做进一步的分析。如《野望》的用典“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就来源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典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像这样使用典故的古诗词很多,给中学生学习古诗词制造了障碍,需要细读才能理解诗人的深意。还有《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这也是典型的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这种反差,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表现出来。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抓住古诗词用典的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处境。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累等方面有着很大意义。这种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找到更多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总之,文本细读要花功夫慢慢读,只有进入诗词、接近诗人、感悟情感,才能读出诗词的美,读出其中的意蕴,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品读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古诗词的品析能力和文学素养。

猜你喜欢

东皋意蕴意境
王志栋:无题
举 荐
举荐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美育史料·余绍宋与宣南画社、东皋雅集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