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2020-11-25朱小会

新农民 2020年33期
关键词:石柱县黔江区秀山

朱小会

(重庆科技学院 法政与经贸学院,重庆市 40133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十九大的重要战略部署。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是重点也是难点。然而,课题组前期在重庆酉阳及石柱等民族自治县实地调研显示,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综合治理与农户增收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生态环保与农户可持续生计协调发展问题却少有涉及,二者相互影响并形成了新的矛盾和冲突(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权属与利益、文化冲突及政策冲突等),而且目前的生态环保政策中缺乏农户可持续生计方面的政策扶持。生态脆弱区环境质量是农户生计活动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更关系到“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实行。

因此,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环保的价值共契,实现生态脆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生态建设影响农户生计: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大大降低了社区居民对资源的利用率,但也导致一些居民丧失了旧有的谋生手段与经济来源,同时也升级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促使当地社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也发展了生态旅游项目,并实施了共同管理的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助于增强居民生计资本;生态建设对农户生计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生态修复中禁止陡坡耕种、砍伐柴薪和任意放牧等政策措施对当地农村经济及农户生计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济补贴只能暂时解决农户的生活,但是他们的长期生活却无法保障。另一方面,农民生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传统的生计方式相比,现代旅游生计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微妙和复杂;学者们主要通过土地利用模式、自然资源消费方式与效率及生态系统服务等评估农户生计策略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建设与农户生计协同发展方面,国内学者分别从运用税收手段限制农户破坏生态行为,逐步实现农户生计方式转型、有重点地推进生态产业配套政策、引入新乡贤群体形成多元协同治理大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1 研究区域概况

渝东南民族地区包括重庆市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褶皱带的武陵山区,总人口298万,约为全市1/10,70%是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3.1%。渝东南民族地区既是武陵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确定的首批连片特困地区,更是中西部地区的直辖市—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下是从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结果了解研究区域农户的生计状况。

1.1 人力资本

2013~2018年,从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村户均常住劳动力人数来看,秀山县居首位,其均值为2.42人/户,其次是彭水县,其均值为2.17人/户,石柱县、黔江区均值分别为2.14、2.03人/户,该项指标值最小的是酉阳,均值为1.99人/户,重庆市农村户均常住劳动力人口均值为2.04人/户,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中,秀山县、彭水县和石柱县高于重庆市均值。

1.2 自然资本

2007~2018年,酉阳县农村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均值为5.78人/hm2,其次是黔江区5.46人/hm2,该项指标值最小的是石柱县4.81人/公顷,重庆市农村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为6.64人/hm2,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该指标均低于重庆市均值,可见渝东南民族地区自然资本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1.3 金融资本

2013年至2018年,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村居民平均每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在逐步上升中,石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样本期内均值为10177.83元/人,其次是黔江区9349.17元/人,彭水县、秀山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848.17、8813元/人,该值最低的是酉阳县,为7702.33元/人,重庆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11076元/人,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重庆市均值,可见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1.4 物质资本

2013年至2018年,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变化趋势不同,彭水县先升后降,黔江区稳步上升,石柱县先降后升,秀山县逐年下降,酉阳县2014年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15年稍有下降,其余年份相对持平。石柱县6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53.73m2/人,其次是酉阳县50.75m2/人,黔江区、秀山县分别为45.87、41.38m2/人,该值最小的是彭水县,仅为37.11m2/人,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53.69m2/人,除石柱县外,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人均住房面积均低于重庆市均值,可见渝东南民族地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仍处于较低水平。

1.5 社会资本

2007~2018年,彭水县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为565.8元/人,秀山县、石柱县、黔江区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分别为553.72、543.71、511.66元/人,酉阳县该值最小为459.24元/人,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为677.07元/人,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均低于重庆市均值,可见渝东南民族地区社会资本还处于较低水平。

1.6 生计策略

2007~201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变化趋势来看,彭水县、石柱县逐渐上升,黔江区、秀山县及酉阳县逐年下降,其中石柱县最高,达到76.47%,其次是酉阳县66.65%、彭水县和黔江区分别为56.24%、51.72%,最低值为秀山县48.26%,而重庆市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54%,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对的比重均高于重庆市均值,可见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户仍以从事农业为主。

1.7 生计结果

农副产品是农户重要的生计产出,包括粮食、蔬菜、油料、水果、肉类、水产品等。2007~2018年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村人均农副产品产量变化趋势来看,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秀山县最高,其值为1.48t/人,其次是石柱县,为1.46t/人,彭水县和黔江区农村人均农副产品产量均为1.16t/人,酉阳县该值仅为0.98t/人,重庆市农村人均农副产品产量为1.42t/人,只有秀山县和石柱县农村人均农副产品产量高于重庆市均值,其余区县均处于较低水平。

2 评价指标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2.1 评价指标构建

在尽量遵循完整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的前提之下,整理并构建了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农户生计系统选择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及生计结果等6个一级指标,人力资本指标包括户均常住劳动力人数和户均常住成员从业人数2个测量指标;自然资本由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1个指标测量;金融资本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个测量指标,物质资本由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个指标测量;社会资本由人均交通通讯支出1个指标测量;生计结果包括人均农副产品产量和农业商品率2个测量指标,农户生计系统所有测量指标均为正向指标。生态环境系统包括农药使用量和森林覆盖率2个测量指标,其中农药使用量为负向指标。

2.2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2.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指标原始数据均来自于《重庆调查年鉴》、《重庆统计年鉴》以及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于个别年份数据缺失的,采用三年均值处理插入。

2.2.2 指标标准化处理

数据来源广泛且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分析与下一步研究,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及对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应用最为广泛的标准化法对指标标准化处理。考虑到不同指标对系统的影响方向不同,有正、逆指标之分,本文采用如下公式:

2.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σi、分别表示标准化后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算术平均数与标准差系数。

3 结果分析

3.1 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模型构建与评价

耦合度反映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弱,不分利与弊;耦合协调度指系统间相互良性关系程度的大小,体现耦合协调状态的好坏[7]。本文把农户生计综合指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调发展度定义为农户生计与生态的耦合协调度,采用公式如下:

式中:C、D分别表示耦合度、耦合协调度。

结合相关研究,将耦合度四等分,分别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状态、磨合状态以及高水平耦合。参考国际能源机构划分标准,耦合协调度分为十个等级,分别为极度失调(0~0.09]、严重失调(0.09~0.19]、中度失调(0.19~0.29]、轻度失调(0.29~0.39]、濒临失调(0.39~0.49]、勉强协调(0.49~0.59]、初级协调(0.59~0.69]、中度协调(0.69~0.79]、良好协调(0.79~0.89]、优质协调(0.89~1]。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见表1。

从耦合度情况来看,彭水县、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的数值均在0.9左右,且表现为缓慢上升趋势,渝东南民族地区耦合度介于0.84~0.99,可见,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户生计与生态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

从耦合协调度情况来看,2013-2018年,彭水县介于0.6~0.73,生计与生态协调度总体表现为上升态势,总体上升幅度为20.81%,年均上升4.84%,从初级协调上升到中度协调;黔江区介于0.76~0.83,生计与生态协调度总体表现为上升态势,总体上升幅度为20.04%,年均上升4.67%,从中度协调上升到良好协调;石柱县介于0.74~0.82,生计与生态协调度总体表现为上升态势,总体上升幅度为10.76%,年均上升2.59%,从中度协调上升达到良好协调;秀山县介于0.71~0.79,生计与生态协调度总体表现为上升态势,总体上升幅度为10.72%,年均上升2.59%,从初级协调上升为中度协调;酉阳县介于0.63~0.74,生计与生态协调度总体表现为上升态势,总体上升幅度为18.44%,年均上升4.32%,一直处于中度协调状态;渝东南民族地区耦合协调度介于0.60~0.83。

表1 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

3.2 象限图法

本文采用象限图法直观地分析了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比较关系和类型。在笛卡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表示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户生计标准化值,y值表示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化值,x轴和y轴把笛卡尔平面直角坐标系分为四个象限,所选区域样本形成二维点集,并分布于每个象限,详情如下:

首先,采用标准差法对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

其次,以标准化后的农户生计为x轴,生态环境为y轴,构成不同样本点集,绘制散点图。

最后,根据象限图对比关系的结果,对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类型划分如下:第一象限(x>0,y>o)为同步共生型(A型),第二象限(x<0,y>o)为生计滞后型(B型),第三象限(x>0,y<o)为生态环境滞后型(C型),第四象限(x<0,y<o)为同步滞后型(D型)。

图1 渝东南民族地区2013~2018年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对比关系

象限图(图1)显示,2013~2015年同步滞后型的有彭水县、黔江区、重庆市、酉阳县;2016~2018年同步共生型的有彭水县、重庆市、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黔江区2016年处于生态环境滞后型,2017~2018处于同步共生型,石柱县、秀山县2013~2014年处于同步滞后型,石柱县2015年处于农户生计滞后型,秀山县2015年处于生态环境滞后型。

根据渝东南民族地区五个区县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和对比关系类型划分的结果,进行组合可得出8种类型:2017~2018年黔江区、2016~2018年石柱县为良好协调同步共生型(9A),2017~2018年彭水县、2016~2018年秀山县、2016-2018年酉阳县为中度协调同步共生型(8A),2016年彭水县为初级协调同步共生型(7A),2013~2015年彭水县、2013~2015年酉阳县为初级协调同步共生型(7D),2015年石柱县为中度协调生计滞后型(8B),2015年秀山县为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8C),2016年黔江区为良好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9C),2013~2015年黔江区、2013-2014年石柱县、2013-2014年秀山县为中度协调同步滞后型(8D)。渝东南民族地区样本期内5个区县中彭水县、秀山县、酉阳县总体属于协调发展同步共生型,石柱县和黔江区总体属于协调发展同步滞后型。目前没有双赢的模式来实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扶贫工作中,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文章建立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采用标准差系数客观赋权、耦合协调模型及动态演化模型对渝东南民族地区2013~2018年农户生计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关系进行测算与评价,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南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状况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及整个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分别由2013年的0.21、0.59及0.42、上升到2018年的0.55、0.99及0.73,且生态环境系统平均得分高于农户生计系统得分。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户生计与生态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渝东南民族地区耦合协调度也表现为跃升趋势。渝东南民族地区样本期内5个区县中彭水县、秀山县、酉阳县总体属于协调发展同步共生型。

4.2 政策建议

渝东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由长江上游的生态脆弱地区,集中的连续贫困地区和生态屏障地区组成,面临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的双重压力,寻求绿色可持续发展是首要任务。鉴于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力求实现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要重视农户资产,提高农民生计能力。 从渝东南农民的民生资本来看,总体情况并不理想,渝东南民族地区40%的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指标均低于重庆市均值,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均低于重庆的平均值。生计资本直接关系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应当加大当地教育投入,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村适龄人口入学率,降低辍学率,促进更多农民子女享受教育福利,增强人力资本;展开组织多方式的职业技术培训,普及技术交流活动,发扬互助氛围,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

二要运用税收手段限制农户破坏生态行为,实现农户生计方式转型。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对的比重均高于重庆市均值,可见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农户仍以从事农业为主。农业为主的生计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建议引入税收等手段对农户破坏生态行为加以限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户就业机会,就地解决就业问题;同时鼓励农户“走出去”外出务工增加其家庭现金收入,实现向农兼型、兼农型生计方式的顺利转型。

第三,农村生态治理中注重发挥新乡贤群体的作用。由于农户传统生计与生态建设的矛盾与冲突,环保政策往往到基层的“最后一公里”阻力较大。新乡贤是农村中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一定威望的“领头人”,他们见识广,往往对发展形势有科学研判,是保证环保政策到基层的中坚力量。因此充分发挥农村新乡贤群体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农户生计与生态建设的冲突,助推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石柱县黔江区秀山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黔江工作站揭牌
石柱县农技协联合会组织验收VR数字展馆
黔江区科协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幕落时有狗叫,野草呈倒伏状
石柱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初探
雪花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
重庆·石柱县黄水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