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及实践性研究
2020-11-25汪慧莲
汪慧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4团中学 新疆 尉犁 841506)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切块拼接是重要的形式,它以小组为单位,由几个学生共同构成小组。在课堂学习前需要将学习材料分成若干个片段,而小组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那部分学习内容,而且要加强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沟通,在仔细聆听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1.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存在的不足
1.1 小组的分配和组成缺乏合理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成员缺乏足够的、细致的了解,因此对于小组成员的分配和组成缺乏合理性,在小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表现缺乏紧凑性,显出松散的状态,这大大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这时目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面临的十分突出的问题之一。
1.2 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思维隐身”。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并没没有形成活跃的数学学习思维,虽然有发言的权利,但是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倾听自己说的话,他人对自身的关注感较弱,出现严重的边缘化和忽视问题。同时,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没有形成一致、统一的目标,这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观念,即小组学习与自己无关,因此不能有效地提高小组凝聚力,也无法形成协同作用。一旦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缺乏认同感和存在感,他们将无法产生愉悦的情绪,自我满足感较弱,并且不会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1.3 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联动效应。小组合作学习的联动效应的发挥水平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的水平,也决定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的质量[1]。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是由教师人工构建的,分为一个个小部分,只能在小组内共享小学合作学习的优势。然后具体在各个单元小组讨论中却很少,因此无法充分发挥这种联动效应的积极作用。
2.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及实践性分析
2.1 构建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重点强调人际交往对于学生认知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它有效克服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合作原理,其最终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够有所收获。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时,不做任何安排,那么小组成员将会毫无秩序的发言,并且谁都不会去理会谁,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就像一盘散沙,不仅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出现了课堂混乱的情况。为了防止以上问题的出现,小学数学教师在设置合作学习小组时要做好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分工。
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学习成绩、性别、兴趣爱好等等,然后在分组中严格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保持小组学生数量在3-6人。然后每个学习小组要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成员进行讨论与合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和最终的讨论成果;一名汇报员,向其他学生和教师汇报小组讨论结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操作整个合作学习流程[2]。这种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不仅可以为每一位小组成员设置了相应的职责,而且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充实性和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合作学习小组模式实施了一定的周期后,小学数学教师要适当调换每一位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角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每个角色都是必不可少的,为学生的有序合作提供了重要保证,并大大提高了小组学生的合作意识。
2.2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学习方法、讨论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否则小组合作学习将会毫无意义。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公开课上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刚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但是到了讨论环节学生的这种状态就会戛然而止。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小学数学教师不要过分重视教学进度,而缩短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时间[3]。实际上,学生在小组交流与讨论中将会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具有较强的发言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多花费点时间在这方面是值得的。
比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刚刚开始时要求学生讨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要求学生积极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讨论结束后不同小组学生会说出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虽然组织小组进行讨论会花费很长时间,但是学生会积极学习数学知识,主动思考,并且从心里认为课堂时间是属于自己的。
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模式。现阶段,这种教学模式仍然具有广阔的运行、组织和实施空间。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及时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