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构建“生本课堂”实现途径探析
2020-11-25季月平
季月平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梦笔学校,福建浦城 353400)
引 言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方面学习内容,为学生学习、生活、社交提供了更多的认知支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成为教师的共同认知,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习主体展开教学设计,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新情境,催生学生道德情感
生活案例列举、多种媒体展示、悬疑问题投放、争辩话题投放等,都属于教学情境创设的新手段,教师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创建更多的教学新起点[1]。
(一)生活案例列举
生活案例众多,教师要做好筛选和优化处理工作,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考量。首先,教师要深度解析教材内容,对教材案例信息进行多重筛选,提升案例信息的契合度。其次,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中,对学生的思想和性格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为生活案例列举提供更多参数。再次,教师要对占有资料进行科学遴选,以提升生活案例的适合性。生活案例信息来源渠道非常广,教师要注意对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特征进行分析,以提升案例分析的启迪性[2]。最后,如果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发掘案例,对学生形成的思想冲击将会更为强烈。
(二)媒体案例展示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时,教师要对媒体信息进行合理整合、优化处理,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更多的激励作用。多媒体能够将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音频、文字等信息以最为直观立体的形式展示出来,如果教师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自然能够提升其激发效果。学生对直观信息有特殊的兴趣,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自然能收到理想的调动效果。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属于普遍现象,教师要注意做好信息筛选的工作,以发挥多媒体的展示作用。例如,部编本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在社会中成长”这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初,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图文案例信息: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小男孩,母亲过早去世,父亲智力低下,而年迈的奶奶无力照顾他,于是早晨将他拴在树上,晚上奶奶干完农活再给他解开绳套。在他被拴的六年中,与他为伴的是一只小山羊。其间,孩子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你从这个案例中想到了什么呢?学生看到这个案例很为这个孩子感到心痛。“这个孩子太可怜了,如果奶奶不拴他,有小朋友和亲人陪伴他,他就会说话的。”“这个孩子是因为没人跟他交流,所以才不说话了。”教师给出引导: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问题。每个人离开社会是不能正常生活和发展的。其实这个孩子不聋不哑,只是整日与羊为伴,与社会脱离太久。幸运的是,经过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这个孩子已经走出了山沟,去语言康复学校,走进与老师、同学相处的新环境,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二、创新模式,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妨创新实践探索,对教学程序展开对比分析,以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感知机会。
(一)优化教学程序
在设定课堂教学程序时,教师一般会借鉴以往的做法,或者是原有的模式,其教学程序比较呆板,难以形成教学亮点。为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展开创新实践研究,对教学程序展开全面优化处理。首先是减少繁多的环节,提升教学效率;其次是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优化教学程序不是减少学习内容,更不是降低学习要求,而是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升级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所有学科的“新宠”,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展开合作讨论,小组讨论已经成为合作学习的代名词。小组讨论不是万能的,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形式展开科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互动的契机,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堂辩论、课堂演绎、案例分析、数据处理、信息搜集、课堂实验等,都属于合作学习形式,教师要做出合理设计。
例如,在教学“维护秩序”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说说社会秩序包括哪些内容,学生纷纷发言,归结出常见的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为了让学生有亲身感受,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课堂演绎活动:我们在课堂上设置一个交通路口场景,大家分别扮演学生、家长、过路车辆驾驶员、行人、交警等角色,大家都想快点通过路口,结果导致路口堵塞了。通过模拟演习,你能够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形成什么样的思考呢?学生听说要进行模拟活动,都积极参与其中。经过现场演绎,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纷纷进入角色。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对维护秩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一个模拟活动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这是对合作学习形式的创新运用,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三、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实践性学习情境,对有效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帮助。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展开信息搜集,进行社会调查,实施公益宣传,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感知体验。
(一)开展社会实践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实践性学习,自然能够形成深刻的心理触动。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生活实验、信息搜集、生活观察等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从生活中攫取丰富的学习信息。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参与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展开学习布设,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效果。
(二)实施学习反思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学习、生活、交际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师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反思活动,对学生形成的心灵触动会更为强烈。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与课程内容有关,学生对照自己展开反思,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思想解剖,会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感知,能有效帮助学生自省自悟。
教师要注意切准学生思想脉络展开教学设计,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在教学“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布设了一个学习反思训练:网络为我们获取信息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如何才能做到合理使用网络呢?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说说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对于这个任务,学生能够展开自我解析,对不正确的做法展开反思检讨。在课堂展示阶段,教师让学生现身说法,学生都能够深度解析自我。为让学生对网络建立崭新的学习认知,教师也参与现身说法的展示活动,为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运用网络的,学生对这个内容很感兴趣,并从教师的介绍中获得了更多的启示。合理运用网络,这是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教师借此机会展开互动讨论,为课堂注入了崭新的动力。
结 语
初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但缺少稳定性,其审美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教师利用学科教学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布设,利用多种教学案例、教学实践等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势必能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成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