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020-11-25唐爱琴山丹县清泉学校
○唐爱琴 山丹县清泉学校
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实践证明,适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理解能力和抽象意识相对较弱,因此,在学习数学这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时,难度比较大,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小学生爱玩好动,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所学知识,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力争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保障。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一个重点。数学教学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并将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能为学生思考和发现指明方向,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学生以后的创新行为打好基础。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精神。所有伟大的创造发明都是建立在创造者坚持不懈地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实践探索精神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学生来说,课本知识的学习只能帮助他们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形成基本的认知能力。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精神,必须要让他们动手操作、实践探索。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1.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努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兴趣是关键。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是主要特征,比起一直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他们更喜欢“动态化”的课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环节,并且借助一些有趣的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2.做好示范,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动手操作是一个规范化、严谨化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否则会影响操作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然而小学生年龄小,如果缺乏教师的正确指导,就会出现很多不规范的操作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动手操作的理念、方法以及步骤,还要做好示范,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模仿的蓝本。如此,学生才能有据可依、有范可凭,真正实现会操作、能操作、善操作。
3.课内外相结合,做好动手操作训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句话无疑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内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还要在课外鼓励学生多练习,在不断练习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提升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各种形状时,可以让学生自带算术小棒和小皮筋,然后让学生组成小组,用自带的材料制作三角形、正方形等。除了在课堂中训练外,教师还将动手操作环节安排到课后作业中,让学生和家长一起配合完成一幅图形画,第二天将成果带到班级中进行展示,做得好的学生将会得到一定的奖励。这样课内外相结合,不仅能巩固教学效果,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的学科,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不应该是让学生单纯地模仿,而是要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思考和探索的方法。可见,要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笔者认为,每次动手操作前,教师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应该如何做。只有这样,才能使动手操作有针对性,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深挖教学内容,并结合教学目标,适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