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
2020-11-25张潋滟
张潋滟
(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陆康小学 浙江 嵊州 312400)
1.立足教材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内容的有效整合
1.1 结合文本语言,拓展课外阅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技巧与规律,对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及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正是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萌芽阶段,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积累有限,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在自我表达过程中经常出现语言匮乏、词不达意等问题。鉴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把握教材语言,从语言的角度找准课内外文本的衔接点。
1.2 结合文本主题,拓展课外阅读。主题是文本阅读的主要线索,是学生体会文本情感内涵的重要“抓手”,在小学课内外阅读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着某一主题,采取群文阅读策略,将课外篇章引入课内阅读指导中,利用主题对篇章内容进行串联,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1.3 结合文本结构,拓展课外阅读。结构是文章铺排的方式,是表达逻辑的重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我们常常能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文字表达结构设计方面的“短板”。鉴于此,在课内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结构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铺排的方式,并利用拓展课外阅读深化学生的理解,进而锻炼、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1.4 结合文本背景,拓展课外阅读。在课内外阅读内容有效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本身,而且要从文本创作的背景出发,引导学生根据课内阅读要求了解文本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利用课外资料来充实课内阅读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2.注重阅读指导,实现课内外阅读方法的有效整合
2.1 立足课内阅读,探讨学习方法。课内文本为学生提供了精读的机会,也为学生探讨阅读规律、探究并掌握阅读方法创造了条件。小学是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时期。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先通过精读来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分析、欣赏文字语言的技巧。例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的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精读要求进行以下设计。第一,教师可以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及相应视频,引入本课主题,结合导入内容引导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了解的民族。第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可以进行配乐范读,让学生边听朗读边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时间,并强调“傣、昌、昂、跤”等生字,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细节;之后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本中主要描写的几个场景,并让学生画出关于几个场景的关键词。第三,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讨论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朗读。在学生精读、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进行启发:请从自主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到表现“美丽”的词语和句子,品味“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和“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描绘的画面,说一说句子是如何表达“美丽”的。细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阅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段落中包含了哪些场景?在上课的时候,民族小学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窗外又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小动物为什么会如此安静?下课了,民族小学的学生又在做什么呢?结合你的课下生活说一说你对民族小学的体会?第四,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归纳文本核心思想,帮助学生厘清阅读思路。第五,教师应做好课后练习设计,要求学生课下收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以锻炼其自主阅读能力,并巩固课内精读方法,从而为课外自主阅读做好准备。
2.2 注重内外衔接,在课外阅读中彰显课内方法。在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首先,教师要结合阅读内容,探究阅读方法的衔接点。例如,在《翠鸟》一课的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抓住“颜色鲜艳”这个词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体会,并结合句子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在拓展课外阅读中,教师又精心选取了老舍的《猫》、丰子恺的《白鹅》等经典散文,并着重抓住其中关于动物特征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对比阅读,以帮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文本创作中的意义,同时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捕捉细节语言的能力。其次,教师还应丰富阅读实践活动,营造开放的阅读环境,以调动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的积极性,使其能在不同体裁、主题的文本中合理选择阅读方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教师应深入课程研究,不断开放阅读教学,并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利用课内阅读内容的拓展及课内方法的沟通,实现课内外阅读的和谐衔接与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