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成长机会的“学科+”特色课
2020-11-25姚蒙
姚 蒙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
我对学校“融合课程”的认识源于2017年暑假前校长交给我和丁主任的一个任务——让我们以科学学科为主,探究其与思想品德、综合实践、卫生、信息技术四个学科的内在联系。为了更好地体现校长的办学理念,我们先研读了大量的资料,接下来组建了融合课团队(两个主任和四位教师)。我们分工合作,先将这五个学科进行横向整合,再把纵向整合的实验对象定为三、四年级的学生,确立了我校“融文化”教育背景下 “学科+”的特色课结构。基于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改思想、把课程嵌入孩子们生活的课程理念、培养中华底蕴、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课程目标,我们把这几科的教材充分研读后进行了教材板块的确定、教学目标的梳理、教案的设计,一切工作准备就绪。
一、顶层设计,培训团队
2017年9月初,刘文校长亲自为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培训,从“融文化”到“全景课程”,从“融通课程”的构想到“融合课程”的提出,全方位、多维度、广视角诠释了“融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路径。明确了融合课程的基本设计逻辑,即以“融合课程”为主线,融入“百种体验活动”,把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相连,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发展学生的基础学习力,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二、自主实践,互动建模
我校把实验年级设在三年级,每周上四节课,两节课连上。第一节课重点培养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二节课重点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发展超越学科的精神。与传统课堂只有一位教师不同,融合课是两位教师共同合作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两位教师虽然各有分工,但是在教学中他们更多的是合作,是互补,最大化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学校为此还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为我们创建了融合教室,配备了多台电脑,便于学生查找资料。经过8月份的三次团队研讨后,我们的融合课走上了正轨。在不断的磨合中,我们对多学科融合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课堂上活跃的气氛看得出来,学生们很喜欢这样“能学到很多种知识”的综合课。
9月18日,刘校长带领总校的教师团队进行教学观摩,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经过互动碰撞,反思交流,初步构建了融合课堂教学模式“五环节”,即问题生成,乐于探究;小组合作,敢于探究;方法指导,善于探究;展示评价,勇于探究;拓展延伸,勤于探究。
“五环节”的提出目的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进而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三、专家指导,问诊需求
9月21日,市地方课程研究办公室郭伟主任及教师学校的孙瑾瑜校长、郭红艳主任走进我校,对我校的“融合课程”开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郭伟主任说:“融合课很好地节省了课程的成本,必然助推教育的发展。”郭伟主任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对融合课程进行了价值重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活动为中心,让问题充分地解决。让学习充分展开,把学习带进无限可能的生活世界,真实的学习无处不在;让课程无边界,支持多场景下的学习,让知识能力实现真正的迁移。
四、聚焦课堂,百种体验
10月,我校的“问学课堂”教学评比月活动如期举行。融合课程研究小组的教师们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团队的校本研训,备课、磨课、上课、反思,努力地把每一次备课看作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把上课看作师生发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当作给孩子提供的完整的学习经历。
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我校还开展了“百种体验”活动。“百种体验”活动的设计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从课堂中跳出去”的体验,同时又是对融合课程资源最好的补充。真实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而且发生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百种体验”活动的一个核心思想是,跳出课堂,释放学生,引领孩子们学习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这一活动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习得交往能力,展现积极行为的重要途径。
在“百种体验”活动中,我们计划打开教室的“隔断墙”,设立“学组群”,重构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在开发的多个项目式学习活动中,研究同一个项目的同学,有机会在一起上课、交流、实践。多维的交往就是学习空间的扩展,活动中孩子的体验大大增加了。“班级+组群”的跨班学习,“班主任+导师”的教师团队,让一个教师的眼中有了更多的学生,一个学生也能受惠于多名教师。因此,“百种体验”可以说是实施融合课程的另一种教育途径。
融合课程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我们会努力让我校“融文化”的实验继续下去,我们力求将校长的办学理念落实于每一节课上,让课堂学习过程因超越学科而精彩,因亲手实践而生辉,让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中充满未知与挑战。我们期待,融合课程成为一个充满成长机会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