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0-11-25姚芳
姚 芳
(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王园小学,江苏宿迁 223800)
引 言
审美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语言、情感、行动以及意境等的真善美,进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通过审美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积极地引导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颇深,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重点知识,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迫地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学生很难在语文课堂中学到真正的知识,难以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一、充分利用教材,感受教材之美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完善,从之前全部都是文字转变为图文结合的形式。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其构图、搭配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感受教材之美,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和欣赏,进而感受语文知识和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然后带领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对文章所描绘的情境进行分析和想象。通过教材插图,我们可以看到远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山脉,草原上还有几个人骑着骏马飞驰。近处是几个蒙古人在一起喝着酒,畅快地聊天。通过这幅图画,我们可以感受到草原广阔的景色以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学生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草原充满了向往。由此可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将审美因素渗透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了解语文知识的兴趣,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教材之美。
二、充分激发想象,感受意境之美
大多数的文人学者在写作过程中会运用语言向我们描绘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创设出优美的意境。如果我们仅仅是阅读过而不加以感受和体会的话,就会错过语文知识中留给我们的审美教育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写景性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意境,使学生沉浸其中,感受文章中的意境之美。
例如,在教学《舟过安仁》这首古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个场景:两个小渔童在湖中心的船上,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在没有雨的情况下,两个渔童却撑起了雨伞。学生看着多媒体中呈现的这幅图,再加上教师的描述和引导,在脑海中就会呈现一个动态的画面。虽然诗人在表达这幅画面时仅仅用了十几个字,但蕴含的内容却是十分丰富的,仅仅通过翻译诗句是无法将诗人描述的场景展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孩童的纯真质朴之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描绘性画面或者写景性语言,引发学生的联想,进而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三、充分利用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语文学习时,我们要学会欣赏一篇篇优秀的文章或者一首首古诗词,它们都是由一个个词语或者是一句句话构成的。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朗朗上口,还会斟酌用语,从而使学生读起来有韵律感,进而感受语言之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这首古诗在表达上的秘诀,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诵读这首古诗。接着,让学生把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提取出来,分别是“间”“山”“岸”“还”。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这几个字的韵母是相同的,都是an。”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名同学说得非常好,这首古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压的是an 韵,所以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这首诗很有节奏感,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学生了解这一点之后再诵读这首古诗,很容易就会背了。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赏析语言,分析作者在语言运用中的心思和秘诀,进而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汉字、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四、仔细品味文章,感受情感之美
作者在写作时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是美好的象征。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在品味和分析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效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教学《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品读,感受作者描写时所渗透出的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和热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这种情感,教师可借用文章中作者写的日记,通过一些极小的事情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列举一些小的事情,如学生跟妈妈分离时的感受等,进而真切地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伟大精神。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分析和渗透,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要深入作者内心,想作者所想,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五、充分分析人物,感受形象之美
文学作品中,作者除会对一些优美的景象、深刻的情感进行描述外,还会对具体的人物进行描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可感受作者描绘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人格魅力[1]。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总结这篇课文共讲述了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然后结合这些小事感受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记叙与伯父鲁迅先生的相处以及鲁迅先生对待拉黄包车的工人及佣人的态度,总结出鲁迅先生是一个善于为别人着想,同情、关爱劳动人民的人。作者在赞扬鲁迅先生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说出他的性格特征,而是通过几件小事将这个人物表达出来,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加真实。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带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秀的品格,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优美形象。
结 语
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知识,在教学中渗透审美因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育熏陶,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创造出更多的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